记得第一次上轴对称图形是2003年,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那时候我参加了区低段数学青年教师协作组,教研员带着组员到我们学校搞教研活动,要我上一节课,那时候我区还没实行新课程,我很想尝试一下。便通过网络资料选定了《轴对称图形》。结果上得不理想。在评课时,我的课和另一个老师的课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很惭愧。事隔多年了,已经记不清当时同行们是怎么评价的,但是那种惭愧的感觉还在。今年学校开展校本教活动的时候,我所教学的教材正好有《轴对称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我很果断的决定再次执教这个内容。
为了避免没必要的问题重复出现,我努力反思四年前那节课,觉得自己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学设计停留在简单的操作,缺乏对学生探究的引导,使得课堂缺乏一定的数学性。
2.对课堂可能产生的情况预设不够。
3.教具学具准备不够充分。
4.对课堂所生成的资源没能很好利用,教学评价不够理想。
通过自我反思和认真研究教材,参考优秀教学设计,我的第一稿《轴对称图形》出炉了,思路大体如下:
一 游戏导入
1.猜一猜游戏:课件出示半个蝴蝶半个蜻蜓
二 体悟特征
1,结合蝴蝶蜻蜓观察特征概括出对称的特征,判断长方形正方形圆是否轴对称图形,引出轴。
2,课件出使图形,判断是否对称并指出对称轴。
3.画五角星和三角形的对称轴。
三,创造对称:
1,出示206剪纸作品展示
2,交流创作方法
3,独立剪轴对称图形
四,欣赏对称:课件演示
第一次试教,安排在我自己任教的206班,课后与同事进行了交流,我做了如下反思:
1.必须重新认识学生。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的活动已经很丰富,即使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于过于简单的“小儿科”游戏由于缺乏挑战性而兴趣不大。
2.精选教材优化内容
本次试教大大超出四十分钟是教学内容的问题的,还是实际教学节奏的问题?我想在分析教材时,不妨对下面问题做出回答:(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目标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教材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3)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采用有效的策略,诸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显示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等,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对教材、对学生的重新认识之后,重点修改了导入部分,我的第二次《轴对称图形》又出炉了。大体思路如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上课了。今天呢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知识,不过我有点担心,你猜老师担心什么?老师最担心小朋友不会玩。
1,玩一张纸,你打算怎么玩?
2.教师示范玩撕纸
3,学生操作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板贴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出作品的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
2. 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长方形正方形圆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折的方法进行验证
3,说说下列图形是否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轴。课件出示图形。
4.五角星和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你能画出几条,投影反馈。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出示206班小朋友的对称图形作品,引导学生做对称的方法,布置课后完成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课件出示
由于只是试教,想把自己的班级留到正式上研讨课,我借了202班进行试教。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尤其是导入,试教下来,这节课的设计比较理想,由于安排了创作轴对称图形在课外完成,教学时间上也比较合理了。但实际教学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1,当老师将学生撕好的个别作品板贴后,要求学生观察共同特征,当学生得出两边大小形状相同以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对折再思考有什么发现,这里有一个词“重合”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完全重合和部分重合的认识需要老师的引导。
2,在作品上画对称轴的时候,轴应该用点画线,而学生对点画线不太熟悉,老师又改口说画虚线,虚线和点画线是有区别的。正确操作上是应该画点画线。
3,因为轴对称和对称轴学生表达起来有些拗口,语言表达上需要更加简易一些而又不能有原则性的错误。
4,在学生验证了圆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后,安排让学生在折过的图形上画对称轴,过于浪费时间,采用用手指一指的方式可以达到效果而节约时间。
5,画五角星和等边三角行的轴的时候,题目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你能画出几条。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题目比较有难度,又要求得出多种答案,难度较大。把练习题目修改成: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在校对时候,提出掌握一种画法的情况下可以思考多种方法,但是并不要求一定掌握多种。在反馈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学生的空间感毕竟还有限,所以在画出对称轴以后,尤其是五角星的五条轴,画得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物对折演示,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
6,在体会了圆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无数条之后,我安排的内容是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对称的,并指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其中有一幅图是一个椭圆形。受思维迁移影响,学生认为椭圆也有无数条对称轴,需要教师准备好椭圆的图形,让学生“亲眼所见”,验证得出其只有两条对称轴。
第三次《轴对称图形》在205班进行,,有了第一堂课后对教学环节的重点反思和重新设计,第二堂课后对一些教学细节的反思和修正之后,我的《轴对称图形》显得比较自然顺畅了。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给学生的探索空间大,不管是对称图形的概念还是对称轴都是给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撕纸折图形等活动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创造,自己去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对称轴的位置和作用,在每个关键的环节老师都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调控与引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2.从三维目标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体现的充分,从观察到动手折,画,同时又渗透了猜想,试验,证明的研究方法。
3.体会了对称的现实性,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的现实美,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第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进步总是让人欣喜,在不断的磨课中,我收获着,同时问题还是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应当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 www.gaofen123.com 行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那么在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究中,这个时间该如何把握?如在本节课中,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以后随意的撕出一个图形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再如在学生画五角星和正三角形的多条对称轴时。学生们都在自主探索、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但时间在悄悄地流逝,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正在静静地等待着,是让学生马上停下来进入下一环节吗?还是让学生继续探索?是“收”还是“放”,教师该如何把握呢?
相信成长的脚步就是将每一个不足渐渐完善的烙印,懂得寻找问题便也拥有了成长的希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兮,誓吾志而弥久。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