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练习是教学的一部分,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认知。可实际的课堂练习,却存在着随意性、按书本行事、无限拔高等现象,总觉得有“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感觉。那么,课堂练习要注意什么呢?
思考之一:从学生的角度上分析,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的关系。
案例1 确定位置(一)(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A.教师在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让学生做练习以进一步巩固知识。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练一练”的第一题: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生:(3,2)。
师:其他的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与同学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
上述练习面向全体,不落下一个学生,可谓是“面面俱到”,却导致了好学生甚至有时是中等生的“无事可做”。这样的课堂常常会出现师问学生齐答的现象,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得不到思维的提升。
B.用数对确定地图上学校附近有关单位的位置。
师:前面我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座位表中同学的位置,现在把座位表改成方格纸上的地图,请同学们用“数对”确定地图上有关单位的位置。
出示投影:下图是衢江新区有关单位的地图(略)。
(1)衢江一小的位置是(_____,_______),工贸职校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樟潭小学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
(2)(7,3)表示_______的位置,它在横的方向上的格数是_______,在竖的方向上的格数是_______。
(3)用(5,3)表示仙鹤纸业的位置对吗?为什么?
思考题:(x,5)能确定是哪个单位的位置吗?为什么?
此练习中安排了四道练习题:前两题是基础题,为必做题;后两题是提高题,为选做题。教师一开始没有让学生做,而是在出示了题目后,问学生某一单位应用怎样的数对来确定,让学生进一步确定规则。采用先引后放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教学难点,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面向全体的理念在练习中得以体现。
思考之二:从用教材的角度上分析,要处理好教材与学生认知程度的关系。
案例2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分数的再认识”在教材中安排了“练一练”,其中的1~3题,对于学生来说只不过是复习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对于这节课的理解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对于这样的内容安排,教师就应该加以处理,让练习与学生的认知程度相匹配。其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你们认识分数吗?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学生说分数,教师随机板书)
师:关于1/2,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画有几幅图的那张纸,请你在图上用颜色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表示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表示的理由。
(全班交流、质疑)
师: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象相同吗?)
生:都是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不同的地方是平均分的对象不同,有的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师(追问):这里是把谁看做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
上述练习说明,为了提高课堂实效,必须把教材中的练习和学生的认识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才能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与学生认知程度的关系。
思考之三:从练习的角度上分析,要处理好题型与实效的关系。
案例3 分数的基本性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通过实践操作与探究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虽然做了大量的练习,可当学生碰到稍难的题时,往往就束手无策,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知识。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我改换了题型。
如出示填空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又如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判断中清晰地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快速地填出如5/8=20/()等各题,以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通过比赛,让学生在1分钟内看谁写出的相等分数多,深化学生的理解,并让学生进一步练习:如果1/a=5/b,当a=1、2、3、4、5……时,b分别等于几?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让学生把几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使学生同时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作用,明确学习的目的。
思考之四:从提升理解的角度上分析,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
案例4 探索规律(三)——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出示下列练习: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判断下列等式是否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5×46+54=35×(46+54)
27×73×45=(27+73)×45
(8+4)×25=8×25+4
2.用简便方法计算。
(80+4)×25 34×72+34×28
41×26+25×26+34×26 38×99+38
3.送饮料。(略)
通过判断等式是否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分配律。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能做对,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可是,课后的练习却不怎么理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进行了如下尝试: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算式中间是减号时有没有这种规律。学生通过出题举例、验证,发现算式中间是减号也有这样一种规律,使学生在拓展外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记忆。课上教师可进行小结:“这样的规律,对算式中间是乘号、除号适用吗?”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进一步拓展思维,为有效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展现一个较大的探究时空。这里,就是通过难与易的处理,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
思考之五:从拓展思维的角度上分析,要处理好放与引的关系。
案例5 找最小公倍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一位教师在教学了怎样找最小公倍数后,出示练习加以巩固。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出示下题:小兔子分萝卜,每5个一份,多1个;每6个一份,还多1个。你知道小兔子至少有多少个萝卜吗?
师:请把题目读一下。
(生读略)
师:看看谁最能干,知道小兔子至少有多少个萝卜。
生开始练习,可是,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出结果。这时教师急了,看看离下课没有几分钟了,就匆匆地讲了一下。课后针对这样的题目,基本上无从下手。
教师一味地想着拓展思维题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知道当学生“卡壳”的时候需要引导,从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停滞。虽然教师告诉了学生,但是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解决问题。因此,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面对拓展题或是对学生思维有阻碍的练习题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才放手,及时地处理好放与引的关系。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及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利用好练习,使课堂练习更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上一篇:例谈数学教学内容的简化
下一篇:“估算”教学引起的反思
TAG:
+《对当前课堂练习教学的几点思考》相关文章
- › 对当前课堂练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当前课堂练习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