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过程,探索估算的一般方法。
2.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合理进行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估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好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让我们和它们交朋友吧!“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举行红领巾捐书活动,全校捐了675本,图书管理员让红领巾小助手小明和小方帮她把这些书整理到9个书架上。你猜猜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
3.二次提问
书有厚有薄,我们只需知道大约数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
[评析: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估算的需求,并将除数设置成“9”,为除数也可以为估数埋下伏笔。]
二、探索比较,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探索估算的方法,为数学提供资源,在比较、分析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掌握估算的基本思路——“估整”。]
1.独立探索方法
你能用什么办法算出每个书架大约放几本?
2.小组交流
把你的算法说给组里的小伙伴听。
3.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不同算法:
①675=630+45
630÷9=70(本)
45÷9=5(本)
每个书架大约放75本。
②675≈630
630÷9=70(本)
每个书架大约放70本。
③675≈700
700÷9≈80(本)
每个书架大约放80本。
④9≈10
675÷10≈70(本)
每个书架大约放70本。
4.比较算法,揭示课题
对这些算法,说说你的意见,你理解他(她)的想法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揭示:第一种是精确计算再估算。第二、三、四种是估算。(师板书课题)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知道问题的确切结果,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求出问题的近似值。
5.引发思考
(1)四种估算的方法都合理,为什么结果有差别?小组讨论。
根据讨论汇报情况,揭示:把675估成630是估小了,把675估成700是估大了,所以结果不一样。
(2)除数“9”可以估成“5”吗?为什么?揭示:估算要注意不但要方便,而且还需接近实际结果。
6.归纳方法
虽然大家估算的方法不一样,但却有一个基本的思路,想一想,这个基本思路是什么?
[评析: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有利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解题策略富有个性,实现算法多样化。对“为什么结果有差别?”的讨论,不但使学生加深对估算内涵的理解,而且凭借这一问,学生自主地总结归纳出估算的基本思路。]
三、巩固知识,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巩固估算的基本方法。]
1.激趣
小红要将260个草莓分别放在4个筐里,她很快就估出了每筐大约放多少个,你知道她是怎么估计的吗?试试看。
2.交流、互评算法
3.独立完成书上“做一做”第2题,交流反馈
[评析:创设猜“小红是怎么估计的”情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估算的方法。]
四、灵活运用,合理估算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理解什么时候要精确计算,什么时候要估算,什么时候要估大,什么时候要估小。]
1.情境一:李叔叔带了124元,去商店买饮料,每瓶饮料3元,大约能买多少瓶?
(1)学生独立完成。
(2)展示交流算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算法:
①124≈120
120÷3=40
大约能买40瓶。
②124=120+4
120÷3=40
还剩4元,可再买瓶,大约能买41瓶。
③124≈150
150÷3=50
大约能买50瓶。
④124≈100
100÷3≈35
大约能买35瓶。
(3)引导比较
你赞同哪种方法?为什么?
揭示:第三种方法把124估成150,估大了,钱不够,根据这个实际情况,估算要估小。
2.情境二:123个同学去春游,每艘快艇最多只能坐4人,30艘快艇够不够?
(1)选择合理方法。
你认为以下算法哪种最方便,又合理?
①123>30×4
30艘快艇不够。
②123-30×4
30艘快艇不够。
③123÷4≈30(把123看成120)
30艘快艇够。
④123÷4≈25(123看成100)
30艘快艇够。
⑤123÷4≈31(把123看成124)
30艘快艇不够。
(2)组织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进行辩论。
(3)质疑。为什么这个问题估数时只能估大?
3.情境三:123个同学去春游,每艘快艇最多只能坐4人,最少需要多少艘快艇?
(1)独立解决问题。
(2)交流。
揭示:这个问题要精确计算。
4.分析比较
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的估算方法有何异同?为什么?
[评析: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呈现多变的情境,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基本的数学意识,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表现,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1.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
在 www.gaofen123.com 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时,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拓展延伸
生活中经常要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后编一道生活中的估算题,下节课带来考考大家。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这里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互评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实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创设了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六一”红领巾捐书活动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估算的一般方法。然后又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和“坐快艇”的情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比较、推断与交流,理解什么时候要精确计算,什么时候要估算,什么时候要估大,什么时候要估小,什么时候可估大也可估小。学生亲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了数学意识,达到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因素的有机整合。
2.自主探索,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教师不是把估算的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尝试、交流、比较、分析、推断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估算的方法,从而获得亲身的体验与感受,自主完成对估算方法的意义的建构。
3.算法多样,灵活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法多样化”,它是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的结果,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本节课教师尊重学生思维个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算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个性特征以及具体实际 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创设了生活中使用不同估算方法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选自《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上一篇:“分数的探究”教学设计
下一篇:“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