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要适合学生学习,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下面就以其中的精彩片断谈谈自己的感悟。
【精彩片断】
师: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知道干什么吗?
生1:摆角。
师:不,是用来摆三角形的。你们会摆吗?
生:不行,不行!要3根小棒才能摆三角形。
师:那好,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是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你会再配一根小棒,使这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摆小棒,也有学生在纸上画)
生汇报结论:6厘米、4厘米、2厘米、7厘米、8厘米、3厘米、1厘米、0.5厘米。
师:上面的结论你们同意吗?
生2:不全对。2厘米到8厘米都行,0.5厘米和1厘米不符合要求。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大多数学生举手,3人不同意)
师:那么就少数服从多数了!(学生集体反对)
师:这样吧,请两名代表来叙述你们各自的想法。
生甲:我认为2厘米不行,5厘米和3厘米已经相差2厘米了。
生乙:我认为可以,我们摆出来了。
生甲:那你摆给我们看看!(生乙到实物投影仪前操作)
生甲:这样摆不对,你只用了5厘米小棒的一部分。(生乙继续调整,真的勉强摆成了)
生甲(感到不可思议,继而又与同桌讨论,最后好像悟出了什么):我知道了。小棒比较粗,有一定的误差,如果换成线段就摆不成了,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是不行的。
(此时,其他学生也表示同意)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确实不可以摆成。
师:将2厘米排除了,还要将谁排除。
生3:8厘米也要排除,只有大于2厘米并且小于8厘米的小棒才行。
师:感谢大家的争论,正是由于大家的争论,我们才学到了知识。
……
【感悟】
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常常选几根特定长度的小棒让学生去摆三角形,从摆得出的三根小棒和摆不出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去讨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这样设计,看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际上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缺少了自己的思维。潘老师独具匠心,给出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大胆地让学生去寻找第三根小棒,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而变得生动与富有挑战性。学生的发现是多样的,潘老师没有直接评价这些结果的对错,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锻炼了思维,这也是这节课的精彩之处。笔者认为,潘老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为学生构建辩论的平台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潘老师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辩论的平台:他给出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去配第3根小棒。这样,学生的生成是多样的,其中的答案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学生容易判断的,也有学生认识模糊的,这些教师心中都有数。潘老师并不轻易地去评价学生的对与错、优与劣,而是以一句话“上面的结论你们同意吗”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争论很自然地开始了。
二、给学生提供辩论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当预设与生成产生距离时,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当学生很快判断出0.5厘米、1厘米的小棒不符合要求和对2厘米、8厘米的小棒是否可用还认识不清时,潘老师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以“解惑者”的身份告诉学生或用多媒体直接演示,不是吝啬时间地对学生说“请两名代表来叙述你们各自的想法”。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会更加珍惜每一次机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精彩。
三、让学生品尝辩论的成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本节课上,潘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在争论中发展思维,并因此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且意见趋于一致时,潘老师相机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所 www.gaofen123.com 有学生的认识马上变得明朗起来。最后,潘老师还及时表扬学生:“感谢大家的争论,正是由于大家的争论,我们才学到了知识。”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因为大家都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上一篇:挖掘生本资源 探究创新发展
+《思维在辩论中走向深刻》相关文章
- 思维在辩论中走向深刻
- › 思维在辩论中走向深刻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思维在辩论中走向深刻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思维在辩论中走向深刻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思维在辩论中走向深刻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思维在辩论中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