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例5、例6。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够应用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改写,渗透“变中有不变”的辩证观点。
2.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发现并理解小数的性质,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明白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认识了小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出示课件)同学们在超市里,肯定也见过很多小数吧?你能读出这些小数吗?(课件展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一个小数的末尾都有0)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的“0”。
二、探索性质
(课件出示例5)
笑笑:我买了一枝铅笔,用了0.30元。
明明:我也买了一枝这样的铅笔,只花了0.3元,比你的便宜。
笑笑:哈哈!不对,我们俩花的钱同样多。
明明:我买的铅笔就是比你的便宜。
1.引发猜测。
师:同学们,你们来当裁判,他们俩谁说的对?为什么?
生:笑笑说的对,因为0.3元=0.30元。
师:你们都认为0.3=0.30吗?
2.验证猜想。
师:先想一想,0.3和0.30为什么相等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也可以利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数位顺序表、两个相等的正方形)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①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②利用正方形得出:0.3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这样的3份;0.30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这样的30份,0.3和0.30所表示的阴影部分一样大。③从计数单位来看,0.3是3个0.1,0.30是30个0.01,也可以看做3个0.1。④从数位顺序表可以看出,在3的后面添上0只改变了这个小数的意义,3所在的数位始终不变,始终表示3个十分之一,所以0.3=0.30)
师:从0.3到0.30,小数的末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发生改变吗?从0.30到0.3呢?
(板书:添上“0”、去掉“0”)
3.进一步探究。
师:是不是所有的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呢?请试着比较一组小数:0.100、0.10、0.1。
(独立完成“试一试”,然后利用课件演示汇报)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说明这三个小数相等吗?
生1:1所在的数位不变,所以0.100米=0.10米=0.1米。
师: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呢?从右往左呢?
4.归纳总结。
师:经过这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生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3:末尾。
师: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来比较下面三个数的大小。
(课件出示)想一想:0.5、0.50、0.05这三个小数的大小一样吗?
(先做“练一练”的第2题,再汇报)
生4:从图中可以看出,从0.5到0.50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从0.5到0.05是在小数的中间添上0,小数的大小就变了,因为5所在的数位变了,由5个0.1变成了5个0.01,所以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师:由此证明,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会不变。
三、应用性质
1.化简。
师:学习了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例6。
(学生汇报,课件展示汇报结果)
师: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www.gaofen123.com (板书:化简)
2.改写。
师:学习小数的性质还有什么作用?独立完成“试一试”。
(生汇报改写结果)
学生试做,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的结果(如下)。
0.4=0.400 ?摇0.16=0.160?摇10=10.000
师:为什么有的添上1个0,有的添上2个0,有的添上3个0?10的右下角为什么要添上小数点?
师:这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把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四、练一练
1.完成书上第35页“练一练”的第1题。
2.游戏:你能只动三笔,使7、70、700、7000这四个数相等吗?
五、课堂小结(略)
教后反思:
1.基于生活,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也不困难,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小数。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大量素材,让学生尝试从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这种种的设计,都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2.变静为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不仅应该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节课的教学,既尊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又根据需要,变静为动,对教材多处进行了优化处理。例如,教材的主题图,是两个小朋友关于铅笔单价和橡皮单价的对话,把学生带入了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很好地揭示了本节课的主题,但它是静态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中每个信息都是动态地逐步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也配了音。这样,使主题图更加生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尊重学习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本节课教学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针对这一难点,教师没有反复地去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最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空前活跃,课堂气氛很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4.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时的思维状态、认知起点和困惑等等。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合理利用与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
上一篇:“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
下一篇:秘境佤山游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