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一】
在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让学生估算得数大约比280多,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28 × 12。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提出了多样的算法。
生1:我们是先算9个月要花多少钱,再算一年要多少钱。28 × 9 = 252, 28 × 3 = 84, 252 + 84 = 336。
生2:我们是先算出2个月要花的钱,再乘6就得到一年要多少钱。28 × 2 = 56, 56 × 6 = 336。
生3:还可以先算半年要多少钱,再算一年要多少钱。28 × 6 = 168, 168 × 2 = 336。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有的想12 = 9 + 3,有的想12 = 2 × 6,还有的想12 = 6 + 6,把新的问题想办法变成了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像这样把12分成两个数,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生4:可以先算10个月要花多少钱。28 × 10 = 280,28 × 2 = 56, 280 + 56 = 336。
师:她的算法怎么样?
生5:两位数乘整十数昨天刚刚学过,我们能直接口算,比其他方法简便。
生6:还可以想20 × 12 = 240, 8 × 12 = 96,240 + 96 = 336。
师:他这样算是什么道理呢?
生7:先想每个月20元钱的话,一年需要多少元;然后再加上每个月少算8元,一年少算的钱。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8:都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几十和几,用另一个乘数先乘几十,再乘几,最后把两个积相加。
【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尝试解决新的计算问题。在学生提出计算28 × 12的多种方法中,惟独没有把一个乘数先看成整十数再计算的方法,而从本课教学的重点来看,这种方法在多样的算法中是更具价值的,因为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28 × 12的算理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总结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自然地提出怎样使计算更加简便的要求,启发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提出更有价值的计算方法。可以说,教师的引导是不着痕迹,尽得风流。
【片断二】
师:28 × 12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先自己试一试。
学生试算后交流。有一学生是这样算的:
师:你对他的计算有什么意见?
生1:他是先算28 × 10 = 280的,但竖式计算时要先从个位算起。
生2:应该把280和56调个位置。(让学生自己修改)
师:比较竖式计算和口算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生1:(略)
生2:老师,我是这样算的:
生3:不对!——但结果又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把28和12调个位置算算看。(学生计算)
生:原来他是先算8 × 12,再用十位上的2 × 12的。
师:在计算时,我们一般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生2明白了吗?把两个乘数的位置调换一下进行计算,结果有没有变化?今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反思】
这一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围绕着计算法则,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学生往往是“师云我云”,不大可能出现任何异议和些许出轨的做法。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上述教学中,教师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在用竖式计算28 × 12时,先算的是28 × 10 = 280,这就说明这个学生没有注意到应“从个位算起”。也许,这也正暴露了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算法展示,能及时解除学生的疑惑。有的学生在计算28 × 12时,竟然出现了用第一个乘数分别去乘第二个乘数的方法,这是我课前万万没有想到的。出现这样的方法,既是学生个性化思维的表现,也能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通常的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加深了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当然,由于学生一开始对这样的计算过程并不清楚,所以我及时引导他们试着把两个数交换位置再计算,让他们明白那个学生的独特算法,同时又自然地介绍了乘法的验算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课堂上随时随地都可能有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并巧妙地加以点拨。或许,它能为你开展下一步教学创造良好的契机,或许,它能使原本平淡的课堂闪耀光彩。
+《抓住引导的契机——“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与反思》相关文章
- 抓住引导的契机——“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与反思
- › 抓住引导的契机——“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与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抓住引导的契机——“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与反思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抓住引导的契机——“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与反思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抓住引导的契机——“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与反思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抓住引导的契机——“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