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随笔一串葡萄与一粒葡萄等

数学教学随笔

当前:首页 >> 一串葡萄与一粒葡萄等

一串葡萄与一粒葡萄等

日期:10-19 12:18:47 | 数学教学随笔 | 浏览次数: 932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随笔,http://www.gaofen123.com 一串葡萄与一粒葡萄等,

    阿凡提在驴背上驼着一筐葡萄准备拿到巴扎去卖。路上,一群孩子拉住他,说道:“阿凡提大叔,请给我们每人一串葡萄吧!”阿凡提一看,孩子太多了,如果满足孩子的要求,恐怕筐子会底朝天的。阿凡提想了想,从筐子里取出一串葡萄,给了每个孩子一粒葡萄。
    “阿凡提大叔,您为什么不给我们每人一串葡萄呢?”阿凡提笑着回答他们说:“一串葡萄和一粒葡萄的味道都一样啊!”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道例题讲完后,让学生做大量的同类型练习,以达到巩固内化的目的,殊不知,这样做其实只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机械重复地训练,表面上是巩固了新知,其实根本谈不上内化,更谈不上创新。不妨,一个例题出示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体味、猜想、判断、推理、观察比较,并提出问题,找出解题的途径,教师的作用只是点拨,给学生“一粒葡萄”引导学生如何去品尝“一串葡萄”的滋味。
    我们若能把一道例题或一篇文章看作是“一串葡萄”中的一粒,摘下来让学生去品尝和体味,不就可以“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了吗?
    由此,我想到了最近听的一节数学课。一位教师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复习一课时,他让学生说出求百分数的方法后,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并解答: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26÷24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24÷26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26÷(26+24)
    (4)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24÷(26+24)
    (5)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26-24)÷24
    (6)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26-24)÷26
    以上几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包含了求百分数应用题所有类型的题目和解答方法。这个题目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求百分数的方法后,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来解答,不就是“一粒葡萄”与“一串葡萄”的关系吗?
    “一叶知秋”比喻指发现一点预知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我们的学生若能看见落叶,就能想到秋天,甚至想到更多,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所希望的吗?否则,牛顿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吗?品尝一粒葡萄而知全串葡萄的滋味,进而知道全筐、全树葡萄的滋味,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依此类推”吗?
    
    问题意识 不容忽视的话题 侯正奎
    
    笔者看到因特网上有这么一则报道,题目是《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演讲:听众为何沉默不语》。“2004生命科学论坛——诺贝尔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记者注意到,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完报告后,全场均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当每一个演讲结束后,主持人问现场听众“有没有问题”时,全场鸦雀无声。在持续了近4个小时的4个主题报告间隙,在总计预留40分钟的提问时间里,千余名听众竟然没有提出一个问题!
    是的,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堂上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虔诚的“听众”。学生无需去对自己的课堂学习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是在揣摩教师问题的答案。学生研究的是如何使自己的回答更贴近标准答案,更符合教师的预设。教师潜心研究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提问更能贴近学生思维,更能体现自己提问的艺术。课堂上只要学生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掌握所学知识,那么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就是很好的。同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只看考试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问题意识更是无所触及。在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比较热衷于回答教师的问题,课堂上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堂课下来,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尽量回答好教师的问题。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也没有考虑到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淡漠,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是少之甚少。有的学生做惯了“听众”。没有问题意识:有的学生虽有问题意识,但在师道尊严的课堂上却又不敢问。结合课堂实际反思我们的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是无比重要的。学会提问题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张扬个性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显现。学生终究要走上竞争残酷的社会,如果学生不会对自己的工作提出问题,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那他也就不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毋庸置疑,这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这样的教育也不是我们所设想和期待的教育。
    作为新生代的教育工作者,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我们的学生想问、敢问和会问,这的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话题。
    
    请别让学生拒绝检验
    王焱烽
    
    在现行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照书本第100页的例题,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例如:
    方程10-1.4x=7.2
    解 1.4x=10-7.2
    1.4x=2.8
    x=2.8÷1.4
    x=2
    检验:把x2代入原方程。
    左边=10-1.4×2=7.2.右边:7.2;
    左边=右边,
    所以。x=2是原方程的解。
    在实际教学中,几位五年级的数学教师谈及这部分内容,尤其是检验的教学时,无不说起学生对该检验过程的不满和厌恶。为什么这一检查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好法良方,如此令学生大呼麻烦呢?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159份。收回有效问卷151份。
    通过调查发现,对方程的解是否有必要进行检验这一点,绝大部分学生是持赞同态度的(74.17%)。但是不喜欢这样写出检验过程的却有不少(34.44%),原因主要有:1.“太麻烦了,有很多话都是多余的。”2.“太费时间,有些不必要的话需要死板地写出来。”3.“检验过程太啰嗦,检验要喧宾夺主了。”4.“不够简洁、明了。”而对这个书面检验过程说不清是否喜欢的学生(24.5%)认为:1.“因为检验可以发现错误,可是太麻烦了,所以说不清。”2.“因为书上这样写,老师这样说,没办法。所以说不清。”稍加分析便可以发现,该类学生对这一检验过程,内心是矛盾不已的。
    检验,作为对方程的解进行检查、验算,本是

  www.gaofen123.com 件好事,是个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因为它能确保方程的解正确无误。然如此检验,却未被学生真正认可。虽然教师们同时指出,熟练之后可进行口头检验,但由于其心理上的抵触,学生会在实际中认同如此进行口头检验吗?其次。分析该例题的检验过程可以发现,因果推理严密,条件与结论互相依存,逻辑严谨,滴水不漏。这样的检验过程,对于以后初中学习方程及方程组内容时必不可少(比如因为可能出现增根,必须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但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相对不成熟,却要求他们这样进行推理、检验,岂不有些强人所难?无怪乎会出现与本意相悖的现象:到了形如ax±b=c和ax±bx=c这样的二步计算简易方程时,明明方程的解是错误的,可学生还依然工工整整的按葫芦画瓢,因此在学生的脑海中,反而留下一种负面思想:为写而写。所以,这又是对后继学习极为不利的。为什么不给学生经历一个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经历一个适度的“非形式化”的过程,使其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对检验这一知识的理解呢?为什么不可以降低难度、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延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呢?《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何不让学生自主思考检验过程,注重个人体验和感悟,追求检验方法的多样化,而不是如此千篇一律,枯燥、被动、统一化?
    在问卷的最后,学生给出了他们心目中喜欢的检验办法,相信这些办法的背后是孩子们不乏活泼主动。又不失探索、思考、创造的思维活力。
    以10-1.4x=7.2为例,x=2。
    检验1:10-1.4×2=7.2,所以x=2是方程的解。(简化检验过程)
    检验2:左边:10-1.4×2:7.2=右边。(方程的含义之一:等式)
    检验3:10-1.4×2
    =10-2.8
    =7.2(代入并演算一遍)
    检验4:10-1.4×(2)=7.2[用( )代表未知数x,一目了然,更简捷。]
    

 
上一篇:不可忘却的设计

+《一串葡萄与一粒葡萄等》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数学教学随笔 更新

数学教学随笔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