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有幸在安徽的淮北和六安聆听了徐斌老师的公开课及报告,获益匪浅。特别是听到徐斌老师对课改中出现的教师没有板书,没有让学生看书,课后没有布置作业的“三无”现象提出了批评,感受颇深。虽然徐老师没有展开论述,但还是引起了我长时间的思考。下面我结合自己听课、上课时遇到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板书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无限发展的空间。但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其不足的一面,如电脑的每次换屏,就不利于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不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现阶段绝不能替代传统的教学工具——黑板。黑板的板书也是对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之一。教师有条理的、清晰的板书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板书可以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把学习内容中重要的部分概括出来,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影响。同时,教师认真、精炼的板书设计,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给他们以美的享受。板书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思维结晶,它是对知识点的概括和记录,还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数学信息中提取知识要点,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学“48+25”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种算法。如:
(3)48+25
(4)48+25
=48+2+23
=40+20+8+5
=50+23
=60+8+5
=73
=73
如果这些方法,教师只是简单地在展示台上投影评价对错,而没有在黑板上分别板书出来,教师怎能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做到算法最优化呢?所以教师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也别忘记精美的板书设计。
二、课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去年秋季,我校举办了第九届“耕耘杯”教学比赛,我听了许多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他们的课上得很精彩,多媒体的使用也十分娴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令我佩服不已。但课后,我想了想,他们似乎少了些什么?原来是他们自始至终地把数学课本甩在一边,忽视了这个重要的教学资源。
课本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施课程目标和教学的重要依据。恰当地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数学推理、演绎、归纳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特别是对初入学的学生,更要使他们知道课本也是“老师”,应教给他们一些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如圈一圈、画一画等。
课本中还有一些选学内容和阅读材料,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另外,课本还介绍了一些有关数学发现和数学史的知识,既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又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三、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恰当的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并逐步形成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很多青年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而忽视了课后作业的设计布置,以为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殊不知,学生假如没有及时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其心理压力岂不是更大?况且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练习,只能使一部分学生得到练习机会,即使全部练习了,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只能抽样检查,而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真的是什么知识都可以当堂解决消化,那该多好啊!但现实中并非如此。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在课堂时感觉懂了,但课后就变得模糊起来。学生初学新知后,理解常常会不全面、不稳定,知识的重点尚不能内化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为了巩固和强化所学新知,必须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如在教学笔算乘法“24×13”时,课堂上学生明白用第二因数十位上的数1,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4应写在十位上。但一做练习,学生常常会把第二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与个位对齐。如何矫正?这就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包括课后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正确的计算方法。当然,教师要设计好课后练习,讲究练习的效果,注意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练习数量要适当,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练习的要求不搞一刀切。教师通过对课后作业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到及时反馈,适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同时进行反思。所以课后的巩固练习如不及时跟上,对课堂教学将造成严重的损失。
上一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