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课堂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手脑结合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易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我出示:“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是0.9米,现在有一块长18米,宽0.9米的白布,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课前学生已进行预习,可我在教室里巡视一周后,发现只有五分之二的学生能够正确解答,多数学生只会求出三角巾的面积。面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拿出一张纸,画一个长方形表示长18米,宽0.9米的白布,再引导学生在“白布”上按题意截取三角巾。(如下图。)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很快理解了题意,并列式解答:18×0.9÷{(0.9×0.9)÷2}。之后,我让学生再仔细想想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解法。学生思维的大门再次被打开,他们在纸上画画、写写,两分钟后部分学生举手了。我请学生说说看法,一位学生说:“通过画图,我发现白布的宽就是三角巾的底或高,那么边长为0.9米的正方形里就有两块三角巾,我只要先求出白布里有几个边长为0.9米的正方形,再乘2就能求出有多少块三角巾了。所以算式是18÷0.9×2,这种方法更简便。”在她的提醒下,刚才还有些不知所措的学生也都恍然大悟。我及时表扬了那位女生,同时也鼓励全班学生课堂上要大胆思考,要重视动手操作的过程,养成实践操作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积极性
学生的创新潜能能否得以挖掘,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有机会说出奇妙独特的想法,并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他也许会成为未来的数学家;相反,教师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让有独到见解的孩子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不仅会打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还有可能把一个数学天才就此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执教老师在课结尾时出示了一道题:“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结合本堂课所学,借助线段图,都能列出算式:(45×2.5+18)×2。师生点评之后,老师正想继续课堂活动,忽然有位男生站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解法,可计算结果和同学们说得不一样,但我觉得这样做也是对的。”听完他的话,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老师并没有感到措手不及,更没有因下课临近而简单地否定他,而是微笑着说:“好啊!你有不同的解法,能告诉大家吗?同学们,我们都来听听好吗?”于是那个男生就大胆地说道:“我觉得 ‘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也可以理解为客车已经经过中点了,所以列式为(45×2.5-18)×2。”
学生听了他的分析后,也都觉得有道理。老师肯定他的想法后,还奖励给他一颗“小小智多星”以示鼓励,男孩很高兴。试想,老师若为了按时完成课前设计的教学任务,而不给他陈述的机会,那他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扼杀在萌芽阶段。
作为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创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我先出示了下表:
这是学校准备开运动会而运进的各种饮料的瓶数。
让学生根据表中数据,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跃跃欲试,有的提出“运来的芬达比绿茶多多少瓶?”有的提出“矿泉水和芬达一共有多少瓶”……我将学生说的整理成应用题,让他们列式解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计算了加法、减法试题,甚至还列出了连加法的试题,计算的准确率也很高。
这项练习,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
上一篇:优化学具操作 培养动手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 浅谈如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 › 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 › 以三多促实效——浅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 尊重·引导·拓展——浅谈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巧思妙解”
-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