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语文教学诗词教学“学”与“似”之间的思考

诗词教学

当前:首页 >> “学”与“似”之间的思考

“学”与“似”之间的思考

日期:10-19 00:50:38 | 诗词教学 | 浏览次数: 340 次 | 收藏

标签: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http://www.gaofen123.com “学”与“似”之间的思考,

  笔者曾有幸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送别组诗”的教学,感受到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和“情智教育”的无穷魅力。他的课如行云流水的草书,看似自由泼洒,实则章法严密,法全在“无法”之中。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只有透过“形”的表层把握“神”的内核,才能进入“学”的境界。下面试对他的古诗教学艺术进行解读。
  [教学内容]
  四首送别诗:《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和《渭城曲》。四首诗都是送别诗,分别是以歌送别,以目送别,以话送别,以酒送别。
  [教学流程]
  《赠汪伦》:(1)学生朗诵。(2)教师介绍汪伦。(3)学生练说诗句意思,然后进行交流。(4)学生提问。(5)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汪伦为什么不在家门口送,而到临走时送?(6)教师总结:无论是不辞而别,还是“一送二送”和“故意晚送”,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熟读成诵。(8)归纳“以歌相送”。
  《送孟浩然之广陵》:(1)学生朗诵。(2)教师说前半首诗的意思。(3)学生说后半首诗的意思。(4)回答问题:送了多长时间,从哪里看出?(5)教师总结:站在高处,直到看不见还在送,可见送了很长时间。如果说前者是以歌相送,这里就是“以目相送”。(6)背诵。
  《别董大》:(1)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配乐朗诵。(3)学生自学诗的解释。(课前发给学生)(4)教师介绍高适,并在介绍中复习巩固诗的意思,中间穿插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紧后归纳出“以话送别”。(5)配乐朗诵。学生扮高适,教师扮董大,师生话别。(6)背诵。
  《渭城曲》:(1)教师朗诵。(2)学生朗诵。(3)师生共同说诗的意思。(4)归纳“以酒送别”。
  师:四首诗有的以歌送别,有的以目送别,有的以话送别,有的以酒送别。不管以什么相送,其实都是以内在的什么送别?(生:真情。)惟有出自真情,真心写下来的诗篇才能千古流传。我明天也要跟你们离别了,你们也用一句话送送老师,好吗?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学生回答。)
  
  一、以简驭繁的削减艺术
  
  大道至简。艺术的东西是简单的,简单之中包含着丰富。孙老师的课也体现了这样的简单美。第一,教学环节的大胆削减。他粗线条地安排了教学环节,但是整个教学过程内容丰富,缜密而细腻。如,对诗意的理解采取了“粗放型”的策略:第一首诗的意思放手让学生自己说;第二首诗的意思教师说前半首,学生说后半首;第三首,把诗的解释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第四首直接由教师说诗意。由于淡化了对诗句的理解,因而学生就有可能把时间放在反复诵读上面,从整体上去把握诗的内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情,还古诗教学以本来面目,有效地达成古诗教学的目标。第二,教师情感的浓缩。浓缩的东西才是精彩的,才是有力量的。孙老师以情感和表演见长,但是课堂上我们看不到一点多余的动作,也没有感情的滥用现象。只见他泰然自若,整个教学流程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时时涌动着一股激情。在激情进发的时候,总能引起学生(包括听课教师)的情感共鸣。
  
  二、虚实相生的提问艺术
  
  中国书画讲究虚实相生的艺术,孙老师深请此道,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赠汪伦》时,孙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想想,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将要走的时候来送?”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颇具有想像空间的问题。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像了不少情况。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其实,这是一个假设出来的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想像和猜测,感受汪伦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在这个过程中,答出结果是假,回答过程是真。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体会了感情,理解了诗情。虚因实而生,实因虚而灵。虚实结合,有效地取得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再如,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提问学生:“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前面半个问题是虚设的,后面半个问题才是实在的。学生说了许多答案:“一个下午”、“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实际上,多少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理由。那就是,李白登在高处,直到望不见还在送。可见送别时间之长,朋友情谊之深。而要很好地悟到这一层意思,前半个问题的作用是很关键的。
  
  三、师生交融的和谐艺术
  
  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等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孙老师的课上,也有大段这样的话语。但他的话语是精心设计的,讲述的时候又充满了激情。同时,他注意师生之间的和谐交融,通过穿插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觉参与活动,产生了和谐共振的艺术效果。如在第二首诗的教学中,他介绍说:“高适是一位边塞诗人,他有一个朋友叫董大。董大是一位有名的琴师。那天天气(生:阴沉沉的;大雪纷飞;北风呼呼地刮着……)大雪纷飞,大雁南飞,本来心里——(生:难过;悲伤;伤感……)作为一个有名的大诗人,能让自己的朋友带着悲伤压抑的心情走吗?他安慰朋友说——(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一下子把董大心头的乌云吹散了。“不要担心前面没有人了解你,像你这样有名望的人天底下有谁不知道你的名字呢?”由于教师的活动穿插着学生的活动,因而大段的介绍语“长而不见其多”,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样,“短而不见其少”的话语也有不少,这也是缘于教师对“学情”的调动和把握,是师生共同活动、和谐共振产生的积极效果。
  
  四、自如灵活的调控艺术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作为主体必然要对课堂教学实施调控。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执意牵制的痕迹,却能感受到学生在跟着教程跑,学生把注意力全集中在课堂上,这都归结于他灵活的调控艺术。如在导入阶段让学生背古诗时,孙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不时给予引导和鼓励:“我知道常熟市实验小学是书香校园,你们一定背了很多的古诗,请一起来背一首古诗。”“现在已有三首诗了,当别人背不出时你还能背,你就不简单。”“还有吗?同桌可以讨论讨论。”在他的激励下,学生背了一首又一首,由古诗到李白的古诗,由李白的古诗到送别诗《赠汪伦》,由《赠汪伦》到“送别组诗”……在让学生背诵的时候,能背则背,不能背就看着黑板读,形式非常灵活。在背《别董大》时,老师扮董大,让学生面对“董大”背诵。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精心的,但是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做法,一切全根据临场的需要而定。教学既在准备之中,又在准备之外。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结束时又是戛然而止,许久才让人回过神来,听课教师禁不住热烈地鼓掌。
  
  五、出奇不意的创新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课堂教学的生命也是不断地创新。孙老师的课堂时时处处闪烁着创新的光芒。那创新总让人感到出其不意,细细品味却全在情理之中。大而言之,把四首古诗放到一起形成的“送别组诗”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四首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同构共生,产生了“整体大

[1] [2] 下一页

 

相关分类

诗词教学 更新

诗词教学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