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语文教学诗词教学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

诗词教学

当前:首页 >> 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

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

日期:10-19 00:50:33 | 诗词教学 | 浏览次数: 365 次 | 收藏

标签: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http://www.gaofen123.com 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最完美的呈现。
  然而,如何把古诗的美呈现在当代小学生的面前,如何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却让我们的语文老师陷入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拆解;不讲,年幼的孩子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怎么教学古诗,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戴建荣,从当代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借鉴中国传统诗文学习的优秀经验,古为今用,摸索出别具一格的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前不久举办的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上,他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课,让各地前来观摩的专家、老师眼前一亮,心头一振,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用“吟唱”来概括戴建荣老师的古诗教学法并不十分准确,它其实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教学中,记者看到这样的情境:戴老师引着孩子们——读,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唱,和着古曲《阳关三叠》的旋律唱诗;吟,半读半唱,读唱结合,充分表达古诗特有的音韵美;舞,借鉴手语的独特表达方式,在吟诵的同时通过形体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抒发感情。整堂课一咏三叹,且歌且舞,诗意盎然,师生间情意融融,共同沉浸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样一种清新空灵的意境中。近两堂课的时间,孩子们始终没有丝毫疲惫厌倦,反而愈发沉浸其间,兴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走下讲台的戴建荣,一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一张稚气未脱的面孔,一副腼腆的模样。谈起古诗,谈起古诗教学,谈起他的学生,他双眸发亮,侃侃而谈。
  
  把音律引入诵读
  
  “吟唱” 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读”。
  戴老师发现,现今的古诗教学中,老师们大都按照“两字一顿”这样一种单一的模式来指导学生诵读古诗。以《回乡偶书》为例:(“/”表示停顿)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似,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种“千篇一律”的朗读,单调乏味,没有情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文诵读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平素酷爱诵读古诗文的戴建荣由此想到,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人”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变化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如果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不是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吗?
  “平”指平声字,包括现在普通话中除去由古人声字变来的全部阴平和阳平的字;“仄”指上声、去声和人声的字。戴老师的具体方法是: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五言诗句看第2、4句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句和末尾字,如果这些字是平声,朗读时拖长音节;如果这些字是仄声,朗读时声停气不停。由于现代汉语中许多字音已不同于古音,如果过于拘泥古诗的格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太大。戴老师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仍以《回乡偶书》为例:(“一”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声音延长)
  回乡偶书
  | |——|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 |—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 |
  儿童——相见坏相——识,
  | | |—— |——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样一来,虽然同样是“两字一顿”,但因为诵读的节奏变化丰富,长短交替,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在教学中,戴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边体会诗意,边读出节奏韵味。例如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句,读到“家”的时候,戴老师提醒孩子们:“你们想想,诗人离家有多远,你的声音就可以延长多久。”当读到“回”时,他又说:“离家有多远,回家就有多久。近乡情更切,终于回到故乡,你又有了什么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深切品味着“家”,细嚼着“回”,情不自禁地跟着他摇头晃脑,不仅读出了诗的韵味,更读出了诗的意境。
  
   让吟唱走进课堂
  
  充分诵读之后,就是唱和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的灵魂,如果没有对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法真正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
  戴建荣认为,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人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借鉴。
  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戴老师告诉记者,唱诗需要音乐的配合。古诗原配之曲,现大多已失传,流传至今的为数极少,如为《送元二使安西》所作的《阳关三叠》,就是其中一首经典之作。
  但更多的古诗需要老师自己选曲配唱。戴老师认为,选曲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准确理解诗意,曲子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②弦律要简单,易于吟唱;③弦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
  吟,是中国古诗特有一种诵读方式。吟,不同于唱,讲究“无腔无调,随意而出”。意在通过吟诗,心中复现情景,领会诗情,“并由于当时当境和个体性情而赋予其鲜活的生命”,达到“虽复现而却不落陈腐”的境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对诗意的“个性化表达”。
  怎么吟?戴老师说,半读半唱即为吟,即按照唱的韵律,用读的语调,把古诗诵读出来。传统吟诗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十分陌生,在理解和接受上有难度。戴老师通过先读,再唱,为吟打好基础;再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孩子们从模仿开始,逐步了解和掌握吟诗的方法,从而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
  当记者谈及曾有老师提出教小学生吟诗是否有必要时,戴老师说:“吟诗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可千篇一律,亦可一篇一律。让学生在舒缓的韵律中,吟一吟,既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能深入品味诗句,积累语言。正

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1] [2] 下一页

 

+《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诗词教学 更新

诗词教学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