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课改探究数学与“生活”同在

课改探究

当前:首页 >> 数学与“生活”同在

数学与“生活”同在

日期:10-19 13:11:42 | 课改探究 | 浏览次数: 671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http://www.gaofen123.com 数学与“生活”同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
  一、善于体验生活,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其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教材上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场景一:
  1?郾说关系。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
  生(异口同声):师生关系。
  师:与同学,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
  (学生分别说出相应关系。)
  通过提问,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应用题,尤其是自编应用题做好铺垫。
  2?郾猜老师的岁数。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今年有几岁?
  生1:40岁。
  生2:35岁。
  生3:不到40岁。
  师:都没有猜对。老师再加一个条件,“比生1猜的大3岁。”那么老师今年有几岁呢?
  众生:43岁。
  师:对!43岁是一个数量,3岁也是一个数量,那么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关系。)这就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3?郾猜扑克牌的张数。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几张扑克牌?
  生4:老师手里有11张扑克牌。
  生5:老师手里有15张扑克牌。
  生6:老师手里有9张扑克牌。
  师:如果再添一个条件,即比生4猜的多2张,那么老师手里有几张扑克牌?
  众生:老师手里有13张扑克牌。
  师:依据是什么?怎样列式?
  生7:根据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求出来的,算式是11+2=13(张)
  师:有谁会在刚才其他同学猜的张数上加一个条件,求出的也是老师手里扑克牌的张数?
  生8:比生5猜的少2张,算式是15-2=13(张)
  生9:比生6猜的多4张,算式是9+4=13(张)
  根据数量关系,学生就能解决问题。无形之中掌握了“求比多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接着教学新课:(多媒体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例题(不用课本例题):“小白鸭有18只,小灰鸭有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应怎样考虑?”分组展开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出要求的数。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说出小白鸭、小灰鸭与小花鸭的各种关系,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这节课先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使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再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数学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捕捉“现象”,寻找知识入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新课导入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的又一有效策略,教师要创设涉及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感知——体验——探索”这一过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领悟这两种关系呢?从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就可以找到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
  教学场景二: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式向前来听课的老师表示欢迎?
  生1:鼓掌。
  师: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如果要认真研究,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
  生2:不行。
  师: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在胸前煽来煽去。)
  生3:不行。
  师: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我们一起来鼓一次掌,好吗?
  生4:好!(一起鼓掌。)
  师: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
  生5:不行,这是交叉。
  师: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教师从捕捉到的“生活现象”中找到了新知识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通过教师手势演示,学生不但在鼓掌练习中初步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而且增强了探索知识的信心。
  三、善于优化教材,凸显“生活世界”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中的数学,用心灵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形成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乏味的状态。二要优化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力求在现实世界里寻找涉及学生生活的素材,用生动具体、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
  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不用课本的例题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教学场景三:
  月底,小红的妈妈和阿姨领了工资,去华联超市购物,小红的妈妈看中了一双球鞋,售价198元,她身上有现金323元,阿姨看中了一块手表,售价302元,她身上有现金465元。她们会怎么付钱呢?怎样才付得更快?
  生1:妈妈付200元,找回2元。
  即:“323-198=323-200+2=125(元)
  生2:阿姨付300元,再付2元。
  即:465-302=465-300-2=163(元)
  生3:妈妈和阿姨一共付500元,正好。
  即:198+302=500(元)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教师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既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又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找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与“生活”同在》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课改探究 更新

课改探究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