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已逐步成为广大同仁的共识。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这个目标上来。
什么是语文素质?语文素质主要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开拓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各式各样的“公开课”、“示范课”上,很少看到教师在朗读课文上加以认真的示范指导、进行朗读,不是把朗读作为一项语文基本能力进行训练,而是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安排,是为读而读。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初听起来似乎非常整齐,非常响亮。实际上是百篇一腔,很少能够达到大纲提出的:“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于先生称之为:五马分尸、以形害意。阅读教学不重视朗读训练,究其原因,愚以为有受各种“示范课”之影响,亦有因教师“打铁本身不够硬”,而缺乏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的信心。但主要还是对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大量的反复提问和讲解上。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听说能力
听和说是密切相联的,不可偏颇,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产生障碍,都将对整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生平时与周围的人接触交谈,虽然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听和说的练习,但这种日常交谈的内容往往是零碎的、简单的、肤浅的,甚至是杂乱无章的。即使是听教师讲课,语言也未必十分规范、完整、鲜明、生动、有条理。作为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听说能力,是着眼于能听懂长篇报告、长篇广播、新闻,能听出头尾层次,能听出中心重点,能听出比喻、反语等言外之意。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说话能力,是要着眼于能把话说得合乎规范,合乎逻辑,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这样的听说能力从何而来?正是来自天长日久的朗读训练。学生经常听教师的示范朗读,听同学的朗读,以及在感受自己的朗读实践中,不仅能训练听的能力,而且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材料,锤炼了自己的语言,使比较粗糙的、不够规范的口头语言得到改进,能把话说得合乎逻辑和规范。
二、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的“口才”,必定会带动“文才”。作文实际上就是“写话”。一般而言,学生说话词语丰富而且运用恰当,说得清楚、有条理,那么他们的写作自然也会好。学生经常听教师的范读,听学生的朗读以及自己的朗读,一面是学习说话的机会,一面是学习作文的另一种形式。学生经常听别人朗读好的文章,可以改正自己的“文病”,古人谓之“耳治”;学生自己经常诵读好的文章同样对改正自己的“文病”大有裨益,古人谓之“口治”。
学生作文常常苦于无话可说,勉强写出几句提纲式作文,难以展开,这就是思路狭窄。而经常性的朗读训练,不管是听别人读,还是自己读,通过朗读范文生动具体的内容,错落有序的结构,抑扬顿挫的语调。久而久之,学生作文的思路就会开阔和通畅,写起来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不会条理不清,逻辑就不会乱了,内容也就不会枯燥了。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元代文人陈瑞礼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道此理也。
三、教师的示范指导是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
训练学生朗读,讲一点有关朗读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而语言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教师的示范是最有效的措施。我们在一些“示范课”上看到,在朗读教学上有一种普遍倾向,就是在本文前面讲到的,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过场采安排,学生读的正确与否,读的好不好,教师很少加以评点指导,只是为读而读,说得难听一点,充其量仅仅是教学环节中的点缀而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平时多听一听新闻联播,找一些有关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备课时多听几遍,从中吸取切合实际的东西,以其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而指导学生的朗读;其次,教师当面示范还有体态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的传递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师的示范指导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最有效的措施。
总之,朗读训练非常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仅仅看,仅仅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在朗读时学生用自己的口替作者讲话,再现课文情景,并身心沉浸,朗朗上口以至背诵。教学实践证明:朗读训练得法有序,作者书面无声的语言可以逐渐变成学生口头的自然而又精彩的语言。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头脑中积累多了,必然会“伶牙俐齿、出口成章”。
上一篇:课外阅读引导策略
下一篇:小议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创新
TAG:
+《重视朗读教学 提高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 › 重视朗读教学 提高素质教育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重视朗读教学 提高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