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的课上得往往是抑扬顿挫、行云流水,给听课者轻松、愉悦的美感,甚至是意犹未尽之感。究其原因,除了教案设计精巧之外,工夫更在课堂上,特级教师往往清楚地知道学生学习的状态,并能根据课堂变化情况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语文课堂教学节奏适宜、恰当。用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话: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行马,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人,是活生生的、有独特而生动思想的学生;教学的内容是语文,是有深刻而细腻的情感、有丰富而深远内蕴、有广阔而无垠的外延课程。真正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充满灵性的、是无法完全预约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了解学生,随时准备跳出教案的束缚,依据教学情境随机进行生发和联想,从而有机地生成新的内容,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张弛有度,富有弹性,时有亮点生成闪现的。
以下是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做的一些简单的尝试。
●策略之一——适时转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
语文课程的实践生成性决定了不同个体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是多元的。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础、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富有个性的、独特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相信学生,能始终清醒地关注教学动态,并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回答,随时发现并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把它变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并吸纳到课堂教学中来,及时地转换预设的教学方案以适应教学的实际,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真情的回报》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的思路也非常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男孩对付出了真情,得到了 的回报呢?问题一出,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学生们很快有了答案:小男孩对客户们付出了真情,得到了客户们的信任、小费和一辆自行车的回报。课上得很顺利,学生的回答也让我感到很满意。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认真送报纸是小男孩的工作职责,这是他应该做的,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客户们送给他小费和自行车呢?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原因呢?”这时,底下有很多学生也开始窃窃私语,我一时不知所措,于是,我把“绣球”又抛给了学生:“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很有价值,你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呢?”很快,学生就发现了“新大陆”。有的同学认为小男孩送报纸的原因是打动客户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小孩子这么乖巧、懂事,主动为生病的爸爸分担负担,客户们得知后,难道不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吗?有的同学认为小男孩为了替爸爸还生病的账单,把惟一的送报工具自行车都卖了,所以客户们得知后,主动去帮助、同情小男孩,这是人之常情,换了我们,也会和这些客户们一样做的,尽自己的所能帮助这个小男孩,尽自己的所能支助这个家庭,使它能够度过这个难关……学生的这些回答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的观点,但这丝毫没有阻挡精彩的散发。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中间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时机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对话,肯定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策略之二——戛然而止,使学生的感悟得以延伸
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现有学习状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始终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教学状态,如果学生的学习已经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目的,已经完成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时,教师要大胆地终止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到课虽终但意未尽,把对文本的感受长久地停留在脑海中。如果此时教师依然按照预定继续教学,反而会起到负作用,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中的收放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对课堂的判断和把握,这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之一。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上《印度洋上生死夜》,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生死的抉择面前,船长皮埃尔为了挽救别人,舍弃自己与妻子的生命。文章写到妻子克勒松已经去世了,海啸马上要发生了,皮埃尔准备与妻子一起去了。课文中这样描写到:他抱住了克勒松,发现她的躯体已经冰凉,此时,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的说……在教学时,教师配上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读得非常投入到位了,而这位教师又问到:“文中有个省略号,省略了皮埃尔对亡妻说的话,此情此景,他会说什么呢?”问题一出,异常热烈,学生回答的无非是如何舍不得妻子,如何爱自己的妻子,这些话一旦出自学生之口,便引来一片笑声,把那种凄凉的意境都破坏了。其实,这不能怪学生“不解风情”,而是这个环节完全是多余的,学生充满情感的朗读本身就是对皮埃尔心情的最好诠释,是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清楚的。
可见,教师的眼中要装着课堂,装着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完成教学,有时候教师的不放心,换来的反而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策略之三——随机插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
通常人们所保持的信息之间有丰富的意义联系,当人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时,这些联系就会被激活,成为提取相关信息的线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思维碰撞,因此,在与学生积极对话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记忆会被激活,这时,教师要善于把这些随机激活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激起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这一插入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笔,能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时候,在导入课文板书课题的时候,我突然想起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问学生什么叫“伯父”,大部分学生都不清楚,最后还是于老师给学生讲清楚了。于是,我也顺势问学生:“你们知道‘伯父’和文中的小女孩是怎样的关系呢?”问题一出,果然全班学生沉默。现在的学生甚至连学生的父母亲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切身的体验,他们对这些称呼的关系搞不清楚。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于是,我就给学生解释到:“伯父就是小女孩的父亲的哥哥,你的父亲如果有哥哥也叫‘伯父’,所以‘伯父’与你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学生有了这层理解,就不难理解小女孩为什么对“伯父”的去世是那么伤心了,为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埋下伏笔。
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学生进行对话,把自己脑海中的灵感随机整合到课堂中来,这也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机智。
●策略之四——有意荡开,使学生的想象得到激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限定于一定的层次或范围没有突破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其思维从固有的路径荡开,在新的层次或从新的角度开始去学习和思考。这一荡往往能荡开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眼前一亮。
《白鹭》就是一篇清纯似水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为了
[1] [2] 下一页
+《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策略谈》相关文章
- 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策略谈
- › 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策略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策略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策略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策略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策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