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三年级语文磨课活动,听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听课后,对于其中一个磨课要点“如何抓住关键词教学”,我觉得执教老师做得比较好,便总结了一下,不由自主写了下来。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关键词句不可忽视。课文中的有些关键词句往往对课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若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层层推进,就能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并且能通过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培养其探究的能力。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意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
1、抓住表达句子主要意思的词。
教学一开始,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村庄原来的状况时,请学生找出能概括原先情况的词:美丽,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从哪可以体现出“美丽”。这也让学生在无形中明白了课文第一段是总分式结构。
2、抓住蕴藏句子含义的词语。
一个那么美丽的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人们不重视保护环境的句子时,抓住“谁家”等词展开教学。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师请学生找出人们不重视保护环境的句子,并出示句子一: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课一棵砍下来。
师:你读了这句话后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人们在乱砍树。
师:这里哪些词让人感触特别大?
生2:“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两个“谁家”。
师:你觉得“谁家”指哪一家呀?
生3:没有具体指哪一家。
师:是的,任何一家想盖房了,想造犁了,都是——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你们觉得村民们还会在需要什么时上山去砍树呢?
句式训练:谁家 谁家 ,就 。
师:村民们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我们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乱砍滥伐”。谁能读读这句话?
指名优秀学生朗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两个“谁家”、“一颗一颗”读得重了些。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小村庄里的人们随便拎起斧头想砍就砍时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边想象边朗读这句话。
教师就是这样从“谁家”入手,通过让学生想象、说话训练,从而轻易地了解到当时小村庄无人看管,任人砍伐的状况。
3、抓住反映村庄变化的词语。
通过阅读全文,学生知道,小村庄的变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哪些词语中能感觉到它的变化呢?“出现、裸露、不断…不断”以及一个意犹未尽的省略号等处,又让学生感受到森林逐渐苍凉所面临的危机,以及为村庄里的人们没有环保意识而感到悲哀。
4、抓住表达准确严密的词语。
人们的随意砍伐,使他们眼前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可一个“还”字,值得人琢磨。教师让学生多次朗读,在用与不用的比较中,学生找到了问题的实质:表面上日子还不错,实际上,他们正在把自己的家园推向灭亡。
5、抓住运用非常手法的词语。
文章中出现了“运用非常手法”的词语,比如“没喘气儿”原来是用在人身上的,在文中用来说明雨下得大;再如“咆哮”,它本来指野兽的吼声,用在这里形容洪水来临时的波涛声,生动地反映了在失去了树林的保护后洪水的肆虐、汹涌。执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由于人们长期地乱砍滥伐,过去那个美丽的小村庄离我们越来越远。(教师边说边出示句子)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师:你从哪能看出雨下得大?
生1:“没喘气儿”说明雨下得大。
师:你是从哪读懂“没喘气儿”的?
生2: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师: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
指名朗读句子。
师:还有哪也能看出雨大?
生3:咆哮。
师:这里还说“雨水奇多”,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指雨水特别多。
指名朗读句子。
教师读句子,录象播放洪水咆哮、村庄被毁的场景,学生在直观演示中体会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
没有修饰,没有渲染,执教老师就是这么实实在在的
[1] [2] 下一页
+《于“关键”处听惊雷——抓关键词教学浅析》相关文章
- 于“关键”处听惊雷——抓关键词教学浅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于“关键”处听惊雷——抓关键词教学浅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于“关键”处听惊雷——抓关键词教学浅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于“关键”处听惊雷——抓关键词教学浅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于“关键”处听惊雷——抓关键词教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