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我参加一次观摩教学活动,听讲了二年级的《山寨》(北师大版)一课。执教者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课堂上,学生时而齐读,时而自由读,教师时而范读,时而领读。加上多媒体课件的烘托,所有学生以及在座的听课教师仿佛都置身于那林遮树掩的山脚下。
可是在细读至第二小节(原文为:“小路七拐八弯,带着你左转右转。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时,出现了如下的一幕: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
生1:“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师:“对,真棒!”
生2:“这是一条七拐八弯的小路!”
师:“真好!你看这位同学,刚刚学过一个词语马上就用上了!”
生3:“这是一条七上八下的小路!”
“什么,七上八下?……”教师停顿了一下,“同学们想一想,‘七上八下的小路’正确吗?……七上八下是指心情很紧张。比如说,我昨天作业没完成,今天一走进教室,心里七上八下的。”教师接着说:“显然,‘七上八下的小路’是不正确的。”
“老师,小路藏在山上,山很陡,很直,小路很长,有的地方上去,有的地方下来,所以我说小路是‘七上八下’的。”
这位学生的这番话给我们每个人面前展现出了一幅美景:山上云雾缭绕,林遮树掩,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在山上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或在陡处呈现,或在缓处隐没,上上下下……学生心目中的小路不正是“七上八下”吗?这位学生的眼前也一定是这样一幅美景。
接下来,教师再也没有肯定这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继续到下一个环节去。这位学生慢慢地坐下来,低下的头好久没有抬起来。
多么美好的想像!多么丰富的想像!学生已置身于林遮树掩的密林中,已置身于“七上八下”的小路上。我们常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可为什么我们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与他们一同感受呢?如果我们能真正用童眼看世界,能真正用童心想问题,或许就能肯定这一美好的用词,那将对学生的想像力,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该是多大的提高。学生的头也不会就此低下去。
或许是因为公开课,教师有些紧张,没来得及细细思考;或许这是课堂上的生成问题,教师没有事先考虑到;或许……
(选自《小学语文教学》)
TAG:
+《“七上八下”与“七拐八弯”》相关文章
- › “七上八下”与“七拐八弯”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七上八下”与“七拐八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