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
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
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没有给这种方法起了名称吗?
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
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叫“破十法”吧!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
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
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
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
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
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
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评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和谐的心灵对话。本教学片段正是建立在一个师生间思想与思想碰撞,心灵与心灵交流的对话环境中,主要体现了几个特点。
1.营造和谐氛围,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教学活动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传递,更需要情感的交流。本教学片段中,师生的情感融于认知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你真行啊!”“你真聪明!”“老师佩服你!”“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等一句句充满赞扬和信任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与安全”,激励着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大胆表达自己的算法。脸上洋溢着发现、创造带来的自豪、兴奋与激动,师生情感得以升华,知识自然生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尊重学生,实现算法多样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存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使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在计算中出现算法的多样化,这正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大胆猜测、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他们去发现“12-9”的多种计算方法。“多好的方法啊,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有趣的挑战,鼓舞着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强烈的求知心理,驱使学生去探索自己的算法,并为自己独特的算法寻找合理的名称。同时,使学生各自的算法在全班同学面前得以展开,从而生成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教学资源。
3.注重过程与方法,实现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本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12-9”的计算方法,并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怎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掌握计算的技能,又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作者单位
普洱市思茅区思茅五小
上一篇:“加法结合律”教学片段与思考
+《“十几减9”数学片段与评析》相关文章
- “十几减9”数学片段与评析
-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反思
-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反思二
-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反思三
-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学反思1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十几减9”数学片段与评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十几减9”数学片段与评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十几减9”数学片段与评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十几减9”数学片段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