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个六七十分的语文成绩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或许并不困难,而这个成绩对于我班的孙亮同学和我来说却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收获。
初秋的雨点轻轻地敲打着办公室的窗棂,仿佛要唤醒沉思中的我。在我刚接手的这个班中,孙亮个头不高,瘦瘦的腮颊上隐隐地有一对小酒窝。平时他不太爱讲话,更不善与同学、老师交流,可看上去老实、听话的他,三年级的语文成绩才30来分。30分似乎就是他的必然归宿,上课时,一问三不知,作文连“流水账”都写不好,就连背诵、默写课文都要在课后开“小灶”,有时花半节课才能把两三行文字挤出来,还有许多错别字。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学科也少不了。学习生活对他实在无乐趣可言。他幼小的心灵在师长们沉重的叹息中,在同学的戏谑和自身的无望中挣扎。我曾帮他分析落后原因,询问他回家后复习功课、完成作业的情况,他吞吞吐吐地告诉我:“我们全家从乡下来,爸爸在工程队打工,妈妈做钟点工,有时连晚饭都吃不上。”我很想让他恢复自信,点燃他学习的激情,可实在想不出高招。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途中,我意外地发现他和班上的几个男生在小区里踢足球,我驻足看了一会儿,发现他踢得还真不错。他的这一爱好,引起了我的思考,能不能将他的这一兴趣“移植”到对书本的爱好上呢?我从1998年起就开始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得益不少,但对其中的一段话始终半信半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后进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这种阅读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实践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我从理论上认可了苏氏,但从未将其付诸实践。我认为“后进生”连每天学的新知识都没有时间巩固,哪还有时间再阅读其他书籍。带着疑问,我还是决定试一试。
第二天晨会课上,恰巧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什么样的学生才是一名好学生”的问题,我以此为契机,让全班辩论,这一下,班上热闹起来了。
能说会道的中队长说:“成绩好是最重要的,否则怎么会在同学中有威信?”
“那不一定,只会读书,其他什么都不会,那不成书呆子了。”一个小队长表示反对。
大队长按耐不住了,说道:“我认为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很重要,这是一个人能力的反映,比如说,唱歌、绘画、踢足球,有特长总比没有好。”
“这些特长哪比得上读书好,读书好是最重要的。”中队长还是不服气,“读书不好,脑子不灵活,你说这个人能踢好球吗?”
这话使足球爱好者“小淘气”们不高兴了,他们涨红着脸争辩:“读书再好,身体不好有什么用?再说读死书、死读书的人说不定还不如我们会创新呢!”
……
同学们议论着,我发觉小孙亮默默地坐在角落里,认真地听着,似乎这一番辩论让他若有所思。课后,我立即找孙亮谈话,他忽闪着那双大眼睛对我说:“其实我也很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今天听了同学们的谈话,我觉得应该把踢球的劲分一点到学习上来。”“太好了!”听了他的话,我显得有些激动,说道:“努力吧,小亮,老师相信你只要努力,在学习上照样可以踢出精彩的一球。”
谈话之后,我又把自己家中订阅的足球报和网上下载的一些有关足球赛事、球星的资料给他看,他迫不及待地翻看着,眉间舒展了,眼角也挂上了笑意。以后我每周都带课外书给他看,每一次,他都骄傲地享受着“特权”,其他同学也好奇地聚在一起边看边议论。进入五年级,孙亮同学作文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流水账,字里行间有了生活中的趣事,课文默写有时得80分,这在一般学生看来不算好成绩,但是,这对于我和他已经是令人鼓舞的成绩了。在期中考查中,他的语文成绩上升到了65分。
孙亮的进步不仅表现在基础知识上,阅读、作文水平也有相应的提高。有一次,他在题为《今天真高兴》的作文中写了自己代表班级参加“七人制”小足球赛的事,写得文通句顺,更表达出内心无比的高兴,我第一次让他在全班诵读自己的习作,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
当然,这刚及格的成绩意味着以后的考试可能还会有波折,但从30几分到现在的成绩,标志着他已经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他,战胜了自卑,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价值。
..
上一篇:追寻有效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