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随笔什么是“前”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随笔

当前:首页 >> 什么是“前”作文教学?

什么是“前”作文教学?

日期:10-18 20:21:49 | 语文教学随笔 | 浏览次数: 205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随笔,http://www.gaofen123.com 什么是“前”作文教学?,

    一、“后”作文教学的弊端
    
    多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所注重的往往是“后”作文教学——也就是从学生开始提笔作文之“后”开始的作文教学。
    “后”作文教学大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命题。命题之后的审题和解题的教学。
    2.批改作文。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文章做书面或者口头的批改。
    3.作文评讲。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文章做批改后的口头评讲。
    这种“后”作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贯穿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国教师几乎从来都是这样教作文的。鲁迅先生在谈到他学习写文章时说过的“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作文本上圈圈多起来,而叉叉少了下去,于是终于学会了写文章”,大抵也是这种“后”作文教学模式的反映。
    “后”作文教学是一种不太全面、不太科学的方法:它注重的是学生开始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不是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它致力于学生文字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学生思维的发生状况;它运用的是学生业已收取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不是教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的观察去摄取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它依赖于学生开始写作时的理性思索,而不是写作酝酿时的感情积聚。
    可以说,“后”作文教学是一种带有“马后炮”性质的作文教学方法。
    略略考察文章的形成,总是“生活——感情——思维——文字”这样一个过程,文章是思维的表现,而思维又是存在的反映。因此,在文章生成之“前”,写作者是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的,而教师也是有许多先期教学要执行的。
    其中最主要的“前”作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这两重任务。
    
    二、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是“前”作文教学的首要内容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素材”没有吸收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由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从“命题”教学开始,教师并没有注重怎样教会学生进行“源头活水”的摄取和“下锅之米”的收集。命题作文开始以后,写作过程的本质也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于“过去时”业已“摄取”的“水”和“米”重新通过自己的形象记忆和感情记忆拿出来“淘米烧饭”。
    如果某个学生在此前已经摄取了一些“水”和“米”,如果某个学生的这个“过去时态”的观察工作做得好,如果某个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强,那么,就有可能“烧”得出或者烧得好这锅“饭”。如果某个学生平时没有注意摄取“水”和“米”,或者对以上“生活素材”摄取得不多、不好、不全,自然就烧不出这锅“饭”来。
    小学生处于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都没有经历过“摄取生活素材”的训练,也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指摄取过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可以说,大多数的小学生在以“命题作文”为方式开始进行作文学习时,是没有足够的“生活素材”垫底的。
    可能有人会说,学生是要上《语文》课的,他们可以通过语文课的阅读学习写作。不错,通过阅读各种文字作品可以学习作文。从他人的文字作品中学习“摄取生活”的方法,学习他人“摄取”的“生活素材”乃至学习“摄取”别人已经“摄取”的“生活素材”,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单单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肯定是片面而隔膜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来,单是阅读别人的作品的话,仍然不能获得写作的最鲜活、最直接、最丰厚的“生活素材”,仍然没有得到生活最宝贵的赐予。
    自己亲身观察和体验的“生活”和从别人的文章里得到的“生活”是不一样的,这里有“文野之分,高低之别”,这也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必躬亲”的道理。
    可能又有人说,今天的学生本来就很少“生活”,原因是他们学习负担太重,上学、回家,两点一直线,生活贫乏甚至枯燥——仿佛因为学生没有丰厚的“生活”,我们就没有帮助学生学习“摄取生活素材”的必要似的。
    是不是学生真的没有这种生活的“源头”“活水”?是不是学生本来就没有“下锅”之“米”?质言之,小学生到底有没有我们所说的“生活源泉”呢?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今天的小学生不但有生活,而且有比较丰富的“生活源泉”,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摄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而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高招!就像我们常说的“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一样,小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
    童年的鲁迅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枯燥乏味的环境中度过的。和今天的孩子们相比,鲁迅不知道电脑,没见过网络,没有第二课堂,也没有春游、秋游……但是,正是从那枯燥乏味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发掘了其中的美丽和趣味,写出了充满童趣、脍炙人口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也是创作的源泉!鲁迅观察、体验、感悟到了自己特殊的“枯燥”生活,也就写出不同于任何人的文字来了——生活的“源泉”处处是宝贝,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除写了省亲和抄家两件大事外,其他的内容几乎全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吃饭、睡觉、吵架、争风吃醋、补衣服、看戏、谈天……真是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文章啊!以至于我们可以说,生活有多大,作文就有多大!
    由此看来,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诱导学生产生表达激情,是“前”作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
    
    一个人要进行正常的写作活动,除了要“摄取生活素材”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表达激情。激情,是写作产生的酵母。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写道:周文王被拘,写成了《周易》;孔圣人周游列国遭到厄运、受到侮辱后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写出了《离骚》;左丘失明后,才发愤著成《国语》;孙膑被挖去了膝盖骨,发愤写成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迁往蜀地,完成了《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著成《说难》和《孤愤》两个名篇。
    “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说明只有在“不说不行”的状况下,才能生成语言文字表达的心理基础;还有成语道是:“不平则鸣”,指出了只有高低不平,才有发出声音的物理基础。这些都说明了心理需求和感情对“前”写作的促进作用。
    这样看来,刺激学生的表达心理、帮助他们产生写作激情,也是“前”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可惜的是,“后”作文教学从来就没有理会过“摄取生活素材”的写作规律和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教学反思写什么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随笔 更新

语文教学随笔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