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了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书本,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范例;为了有效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沟通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性地对课内课外文本进行重组与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阔视野,熏陶情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得法课内,得利课外,受益终身”的目的,收到“1+1>2”(教材与教材的重组大于单一教材本身的效率)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的语文试卷中如何体现“重组课内外文本,在文本建设中超越教材”这一教学理念呢?
一、抓住“切入点”,重组课内文本
加试题:
古人说过“诗(词)言志”,诗(词)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同一种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流淌出不同的情感。就拿“梅”来说,伟大领袖毛主席通过笔下的“梅”展示出一种宽广的胸怀,我们可以透过这几句诗体会出来:“ ”而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排挤他的情况下,通过“梅”来抒发他的爱国情怀永远不变。
“——'——。”这两句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写照。而王冕为水墨画“梅花”题上诗句,通过“——,
”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这道试题围绕“梅”这一切入点将课内文本内容重组整合,激发了学生爱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享受到积累诗(词)、运用诗(词)的乐趣,学生的情感、知识、能力在整合中得到了发展。
综观小语教材,乍一看,一册或几册书中的课文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其实,不少课文是有联系的。这些教材或者都是同一作家写的,或者都是不同作家对某一季节、事物的歌咏,或者都是写某一人物的不同事件……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特点重组教材,进行整合教学,就能沟通教材间的联系,架起新旧文本内容间联系的桥梁,收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单一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
二、围绕“主题”。重组课内外文本
如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答题。
忆江南(其二)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请你从两首词中摘录一组同义词。
( )——( )
2.《忆江南》(其二)中,作者难以忘怀的是在杭州和 的经历。
3.《忆江南》(其三)中,作者难以忘怀的是吴宫,即现住的一
。喝美酒、赏歌舞是多么的愉悦呀!
4.还记得这学期所学的《忆江南》这首词吗?请你把它默写下来。
5.这三首词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
这道试题以文本中的《忆江南》为依托,围绕课文的“主题”挑选课外另外两首《忆江南》进行重组,通过阅读感悟,将课内外学习内容整合,从而摆脱小学语文教材的束缚,走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道路。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前提的。
实践告诉我们,单凭手中的一本语文书,单凭一堂语文课,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只有善于抓住课文的主题,把课外的文本内容带人课堂,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整合,才能沟通课内外文本内容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积累,开阔学生的眼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根据文体特点。重组课外文本
如试题:
阅读一组短文,答题。
(一)蝉和狐狸
①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②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③禅察觉其中有,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④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⑤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1] [2] 下一页
+《例谈小学语文试卷“成块”阅读题设计:重组文本 超越教材》相关文章
- 例谈小学语文试卷“成块”阅读题设计:重组文本 超越教材
- › 例谈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新思路
- › 例谈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
- › 例谈小学语文试卷“成块”阅读题设计:重组文本 超越教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例谈小学语文试卷“成块”阅读题设计:重组文本 超越教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例谈小学语文试卷“成块”阅读题设计:重组文本 超越教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例谈小学语文试卷“成块”阅读题设计:重组文本 超越教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例谈小学语文试卷“成块”阅读题设计:重组文本 超越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