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研讨会上,笔者有幸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庞光辉执教的《雨点儿》(人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感触颇深。庞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了拓展性阅读,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片断描述
1,在拓展性阅读中识记、巩固生字
《雨点儿》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要求学生认识“点、数、清、彩、飘、落、半、空、问、回、答、方”等12个生字,并会写“方、半、巴”3个简单的独体字。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庞老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她先模仿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创作了《雪花儿》和《树叶儿》两篇短文。这两篇短文不仅在写法上和课文相似,并且都运用了课文中的生字和“数不清、飘落、半空、回答、地方、不久”等几个重点词语。然后,庞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这三篇短文的过程中自主识字:她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三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分别学习一篇短文。先请学生读熟各自的短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想办法记住其中的生字;再和组内同学两次交换短文,读通、读熟其余两篇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最后,教师进行检查并指导学生书写“方”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始终坚持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词义,并且使生字、新词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复现,使学生在拓展性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巩固生字,完成了识字的任务。
2,在拓展性阅读中培养读写能力,陶冶美好的情操
庞老师把“雨点儿”、“雪花儿”和“树叶儿”亲切地称为“新朋友”。为了让学生了解“新朋友”,喜欢“新朋友”,她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拓展阅读:先请每个学生读自己的短文,熟悉课文内容;接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先招自己的文章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向大家推荐自己的“朋友”,再和同学交换短文,自由朗读,认识“新朋友”;最后,请三位学生合起来读三篇短文。大量的阅读,既提高了学生读的能力,丰富了语言的积累,也使学生初步感悟了课文的内容与情感。他们不但爱上了“雨点儿”、“雪花儿”、“树叶儿”这三个“朋友”,而且在大自然中发现了更多的“新朋友”。有些学生还模仿课文的写法,创作了《泉水》、《云朵儿》、《蒲公英》等生动有趣的短文,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一点通]
综上所述,庞老师创造性地运用拓展性阅读,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这节课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第一,识字与阅读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不识字无法阅读;但是,另一方面,阅读又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在阅读中识字”,“边读书边识字”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提高识字的效果。当然,在阅读中识字,对生字的掌握要经历一个从综合的、笼统的、模糊的认识到具体的、精确的认识的转化过程,这是符合认知的自然规律的。只要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矛盾,加强指导,学生一定能牢固地掌握生字。
第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和素材。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从读学写更是他们学习写作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写作,使他们在仿写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附]根据课文改编的两篇短文
雪花儿
数不清的雪花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半空中,大雪花儿问小雪花儿:“你要到哪里去?”小雪花儿回答:“我要去有小朋友的地方。你呢?”大雪花儿说:“我要去有庄稼的地方。”不久,有小朋友的地方,堆起了一个个可爱的小雪人。春天到了,雪化了,有庄稼的地方,小苗出土了。
树叶儿
数不清的树叶儿,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半空中。红树叶问黄树叶:“你要到哪里去?”黄树叶回答:“我要去有水的地方。你呢?”红树叶说:“我要去有书的地方。”不久,有水的地方,小鱼把树叶儿当成雨伞。有书的地方,人们把树叶儿当成书签。
上一篇:“感动”是阅读体验和理解的内因
+《巧用拓展性阅读,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效应》相关文章
- 巧用拓展性阅读,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效应
- › 巧用拓展性阅读,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效应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巧用拓展性阅读,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效应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巧用拓展性阅读,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效应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巧用拓展性阅读,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效应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巧用拓展性阅读,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