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但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因此,在这困惑迷茫中,我与同行们一起讨论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激活情境策略
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情境”运用频率非常高。教材中配有许多情境图,但它是平面的、静止的,吸引学生眼球的只是斑斓的色彩、美丽的图案,没有动感与情节,学习时只能凭学生的想像。让学生每一天都在想像与回忆中学习,兴趣怎能持久?那么,如何才能使静态的情境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动态情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呢?
1.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潜在的激趣因素,予以一定的刺激。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戴着不对称的眼镜、穿着扣错纽扣的上衣和卷着一只裤管的裤子走进教室。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追问笑因中引出轴对称图形,再引导学生观看人体的正面,让学生说出哪些是对称的,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图形,以境生趣。
2.创设动态化游戏情境。
目前,有的教师误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最先进、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其实,许多朴实的教法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是最实用有效的。如一道练习题“小蜜蜂采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教师A先让学生各自在书本上连线,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某位学生到黑板上连一连;教师B采用多媒体投影,把书中美丽的图案投影在大屏幕上,为评价、修正提供方便;教师C将小蜜蜂图片和题目卡片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来当小蜜蜂“采花蜜”(只不过是移一移)……其实,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当小蜜蜂“采花蜜”,哪怕只有一点点游戏味道也备受欢迎,兴趣骤然剧增。
二、课堂沟通策略
有效的课堂沟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想达到有效沟通,教师要力求做到:
1.明确规定学生适当的课堂行为。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做到“轻轻翻书”“老师指黑板,小朋友的眼睛就要看黑板”“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等等,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规范,师生的教与学才会和谐,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2.“就事论事”地表达真实感受。
有的教师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课,心中不痛快,就用反问、讽刺、取笑等方式告诫学生,而学生不一定能准确地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有时“反其道而行之”,致使教学效果更不理想。如果学生用不着去猜测而直接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说这句话,沟通效果会更好。
3.换位思考。
作为教师,如果仅站在教师自我的立场上来与学生沟通,这种沟通就容易受阻,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自己,对老师失去信任,不愿与老师沟通。所以,教师要学会接纳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这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口算234×2,有位学生是这样算的:250×2=500,16×2=32,500-32=468。这种口算方法好不好呢?整个口算过程有进位乘法、退位减法,其实很麻烦。如果教师不换位思考,轻易否定,就会挫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于是我说:“你很会动脑筋,说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但你这种方法中,有进位乘法、退位减法,反而计算慢,还容易错。你觉得是好方法吗?”他听了很赞同,会意地笑了。
三、教学调控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1)课堂教学速度调控。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接收信息量是以“组块”为单位,要想长期记忆一个组块,最低需要显示八秒钟的时间,但要真正理解掌握应用,则一节课只能完成4~20个组块。对于小学生来说,若教学速度过快,会因大脑中积累的知识基础少而影响思维的活跃程度,从而降低了理解与记忆的准确性和牢固性。因此,把握好教学速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直接因素。(2)课堂教学密度调控。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问题思考含量不足,缺乏“挑战性”,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若教学密度过高,又不能使学生全部吸收,且长时学习密度过高容易倦怠。(3)课堂教学难度调控。教学难度过高,学生不易理解;教学难度过低,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相应教学。(4)课堂教学时间调控。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促成互动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1.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关注“生成”并非要摒弃“预设”。事实上,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是教学中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精心预设可以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平台。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阶段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敏锐地捕捉知识的生长点,冷静地分析其对教学的价值,选择合适的对应策略,调整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感受自己“动”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更多的新思想和创意。
为了实现互动生成,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课前准备还有助于:(1)可以理清解题思路;(2)可以把握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便于在课堂中及时点拨、引导;(3)可以理清题与题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节奏。
2.教学过程要善于引导。
关注互动生成,如果仅仅停留在激发即时生成的教学情境、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问题的出现,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充分地利用自己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节点”,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推动教学进程,使互动生成真正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服务。
上一篇:数学与“生活”同在
+《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相关文章
- 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 › 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