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忙活了一个星期的《窃读记》,到今天的上课,说真的,我很失败。从这次的备课来看,我真是一个愚钝之人,确定了教什么之后,三易其稿,都没有想到什么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将教学目标充分展现的过程。
选择《窃读记》这篇文本,发现作者写心理时很细腻、真实,文笔很清新。仅凭着一腔热情,好,就它了。等到作了文本细读后,才发现这篇散文挺难学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内心都挺远的,尤其是表达心理活动时那细腻亲切的语言。
《窃读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理解“窃读、贪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点:学习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教学过程安排:
课前谈话:和学生聊关于书的话题,为下面学生提问埋下伏笔。
师:我们来聊聊吧,聊天最好找一个双方都有的共同的话题,想想我们可以聊什么呢?
让学生天马行空的说,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师:书是老师和学生都离不开的,我们来聊聊书吧,平时都看什么书?喜欢看书吗?为什么喜欢看。
师:老师也挺喜欢看书的,还有偷偷地看书的经历呢!那时候大人不太赞同看课外书,他们认为是看闲书,没办法,只好在闲书上放一本语文书,挂羊头卖狗肉,偷偷地看,你们有没有偷偷看书的经历呀?
学生说时,让其他学生注意倾听,检查提问:你有没有听出来他为什么要暗地里看书,不光明正大的看呢?(为下文预设提问窃读的原因做铺垫)在哪里偷偷地看?怎么偷偷地看?
一、揭题、引导初读(约10分钟)
1.板书“窃”。记忆字形,扩词。
师:像刚才我们聊到的偷偷看书也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表达,那就是“窃读”,看老师写这个“窃”字,看到这个字,会想起关于它的哪个词?
学生回答后,让他写在黑板上。估计词有“偷窃、盗窃、窃窃私语”,老师在补充一个“窃书”。
2.理解窃字的第2个义项。区别“窃书”与“窃读”。板书课题。
师:这五个词语都来有窃字,窃在每个词语中的意思一样吗?按照窃的不同意思给5个词语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请分的同学说理由。
3.根据课题提问,引导读准读通课文。(中等学生读完一遍课文,约4分钟)
师:有一位女作家向我们讲述了小时候“窃读”的一段经历,成了这样一篇文章——《窃读记》,看到这个课题,你就不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到学生提出关于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窃读;在哪里窃读;用什么方法窃读;窃读的心情如何)等,相机板书:原因、地点、经过、感受。
师:我们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只要仔仔细细地读课文,就会有所发现。试着把文章读通,并思考刚才的问题。待会我要检查。
4.呈现一些难读和需要理解的词语,检查初读。
师:这些词语读音上有些难度,有的我们比较陌生,请大家来读一下。
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约15分钟)
1.学生自学交流。根据所提问题,找到书中的段落、语句作答。指导读正确、通顺。
师:刚才我们所提的问题,在书中找到答案了吗?读读相关的段落吧!
学生根据问题读,并提炼出答案,相机板书。
2.朗读、交流、提炼。根据问题串联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概括主要内容:课文写了作者因为而(在哪里)的一段经历。
师:把这些问题用一句话串联起来试一试,加上时间,说说看。
师:刚才我们做的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的是回答自己的问题,在串联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的方法。
3.引出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窃读的感觉、滋味如何,大家一定都发现了,一起读给老师听。这种窃读的滋味也可以说成是这种窃读的“心情、感觉”。
4.根据心情词语,再次梳理文章内容,体会另一种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师:文中像这样表达心情、感受的词语很多,你能把它都找出来吗?
学生找,并交流补充。
师:哇,这篇课文有那么多这样表示感受的词语。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你能把这些心情的词语结合作者的活动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老师先说说:在去书店窃读的路上“我”既安心又担忧,安心人多容易窃读,担忧书是否卖光,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师:看,我们结合一串词语又了解了一遍课文内容。
三、精读品味(约15分钟)
1.整体、初步感受作者热爱读书。
师:在了解作者小英子这段窃读经历时,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可能反映有爱读书、聪明等回答,老师都要引到热爱读书的方面去。
师:她运用聪明的隐藏方法,也是为了能够读到书呀,可见我们的心中都有个爱读书的小英子。
2.细品文本语言,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并受到熏陶。
师:小英子爱读书爱到什么程度了,我们把能表现小英子爱读书的句子找出来,好好琢磨琢磨,其中的哪个词,甚至哪个标点,让你感受到了,你就注重标出来,在一旁写下自己的感受(即作批注)。3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让学生自己找,自己谈体会,老师在学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点拨,深化,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语言、适当运用语言。
朗读展示重点部分:
我们汇报的时候按顺序汇报,这一部分有找到的语句吗?
放学后急忽忽地从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师:你来读好这句话。你把急匆匆读的很快,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渴望;你要代替小英子告诉我们,不是去饭店,而是去书店,强化了不是,而是,可爱的英子一开头就给我们设了个悬念,卖了个关子,我不是贪吃,而是(贪读)——此语让学生接。同时也强调了要去的真正地方。好一个不是…而是;你读的非常亲切,小英子就像是面对面跟我们说话似的娓娓道来。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
师:连走路都在想看书,好一个“边走边想”;你真像小英子的语气,有思考的味道,还把自己的想法直白的告诉了我们,亲切。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师:哪有人把自己比作恶狼的呀,可见小英子真的很饿。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师:这一跨、一踮、一钻、一挤显得小英子是多么着急呀!生怕找不到书。
延伸想象部分: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师:瞧,爱读书,要窃读,怎么办?想了这样一个妙招。无奈的放下书,心情一定糟透了,走进另一家时的心情又会怎样呢?那一家一定会找到那本书吗?我们来想象一下。(老师引读,进行情境创设)
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跨进另一家书店,急切地寻找那一本书。哦,它在这,还没有卖光,我真( ),
( )。
走过几家书店都没看见那本书,我( ),( )。
师:找到书时欣喜若狂,没找到自然情绪低落呀,同学们的想象非常符合一个爱读书之人的心情。
补白写话部分: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师:为了躲避书店老板的驱逐,小英子要窃读成功,还会找这样的借口。
师生合作读好小英子的心理。
师:老师当书店老板,注意我的神态,我用语言来表达我做此神态时的心理活动。一位同学读小英子表面上的伪装的句子,另一位同学读表达小英子的内心的句子,当她的心灵代言人。
师:指导朗读。小英子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大得让我()学生接着说。小英真感谢那些帮她隐藏的人和大雨呀。
我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走进另一家。可是走过几家书店都没看见那本书。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
师:有一天,她找书找到最后一家书店。她能窃读成功吗?会遇上好心的人吗?或者是一场及时雨?会发生什么事呢?小英子的心理又会想些什么呢?接下去写写看。
四、小结,以启第二课时。(约5分钟)
师:在语言中,在同学们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如此喜欢读书的小英子,有的我们从她的动作中获悉,更多的是小英子直接告诉我们她内心的想法,从她的心理活动体会到的。她到底是如何表达她的心理活动的,我们等第二次学习这篇课文时,再来研究。这是第二次改动的教案。实际上的时候,第三版块还是调整为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理,只有将作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才能留下爱阅读渴望读书的印象。
反思:
到现在为止,我觉得一直解决不好这2个问题。
1.现在很讲究课堂的语文味,这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这组单元的目标。于是设计了教给学生两种概括主要内容,梳理文本的方法。这固然有用,但也比较枯燥有难度,学生的学习情感就不太投入,如何处理好培养阅读能力及学生兴趣的关系?
2.这篇本文的距离里学生有些远,因为现在的书店大多都是国营的,由很多人在书店里光明正大的看,也是没有人说的,再加上教材选编的时候为了突出作者阅读时快乐的情绪而把描写惧怕的一件触痛作者心灵的事删减了,造成读者对文本的断层。怎么让学生进入文本就显得难一些了?我还未找到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一个切口,所以品读心理,感悟语言都不到位。
执教者的谦虚和认真深深打动了的编辑老师,有这样的老师,学生是幸运的,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语文教育才有了希望。
TAG:+《自认为很失败的公开课《窃读记》教学设计之十一》相关文章
- › 自认为很失败的公开课《窃读记》教学设计之十一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自认为很失败的公开课《窃读记》教学设计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