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科学《浮力》教学纪实与评析

小学科学

当前:首页 >> 《浮力》教学纪实与评析

《浮力》教学纪实与评析

日期:10-20 00:09:26 | 小学科学 | 浏览次数: 962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http://www.gaofen123.com 《浮力》教学纪实与评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5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浮力》一课是本单元的“分水岭”。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尝试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本节课总共设计了感觉浮力,测量重力(浮力),测量入水体积不同的小瓶所受浮力,测量体积不同小瓶所受浮力,演示小瓶在水中撤去压力快速浮起等5个活动。以此来突破本课的3个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研究过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对重力、拉力等“力” 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课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小瓶在水面、水中、水里所受的浮力大小,来进一步了解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弹簧秤测量塑料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能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弹簧秤测量浮力的过程,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我们研究的顺利进行。
  2.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的过程,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每小组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塑料瓶、一个边上贴有刻度并粘有挂衣钩的水槽、一根细线、记录表、一条毛巾。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师:(出示课件:大海上有轮船在行驶。)同学们请看屏幕,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有一艘轮船浮在水面上,没有飞上天,也没有沉下海,这里有几个力在影响轮船呢?
  生:重力、浮力。
  师:那你们想研究哪个力呢?
  生:我想研究重力。
  生:我想研究浮力。
  师:重力我们以前研究过了。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能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来研究浮力。(板书:浮力。)
  (评析:这是情境导入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情境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的最主要的力,定格为浮力与重力,为接下来的 “浮力=重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新授
  1.测量塑料瓶在“水面”受到的浮力。
  师:为了更好地研究浮力,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材料。看看都有什么。
  生:水槽、小瓶、测力计。
  师:大家都有吗?如果小塑料瓶放到水槽,它会怎样呢?
  生:小瓶会浮在水面上。
  师:大家可以试一试。现在用手轻轻地按下它,有什么感觉呢?
  生:有向上顶的力。
  生:一松手小瓶就弹上来。
  师:其实你们感觉到的就是浮力。谁能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浮力其实是怎样的一个力呢?(出示课件:像塑料瓶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评析:学生对“浮力”概念的建构与重力等其他力进行联系,并通过操作亲身体验并逐步内化,在描述和推测中逐步修正并最终将自己的体验转化成科学概念。)
  师:那么同学们再说说这个静止在水面的小瓶受到了几个力的影响。
  生:重力和浮力。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重力等于浮力。
  师:塑料瓶浮在水面上静止时,重力与浮力相互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板书:浮力=重力。)现在要想测小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能测出来吗?
  生:能。只要测出小瓶受到的重力就行了。
  师:现在同学们亲自动手测一测塑料瓶受的浮力是多少。把结果记在实验单上。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把测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生:我们组测的小瓶所受浮力是0.4N。
  生:我们组测的小瓶所受浮力是0.42N。
  …………
  师:现在老师用手将塑料瓶往下压,不要完全压入水中,塑料瓶在水里处于静止状态时,这时小瓶受到的浮力还等于重力吗?
  生:不等于。
  师:此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呢?
  生:还得加上压力。(板书:水中:浮力=重力+压力。)
  (评析:这里设计的是第一次活动与第二次活动的过渡环节,使学生非常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
  2.测量塑料瓶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测量压力的方案指导:
  师:想要测出浮力大小,我们只要知道重力和压力就可以了,重力好测,可这个压力怎么来测呢?
  生:可以把从上面的压力变成在水里向下的拉力。
  师:能在水里测吗?
  生:不行。水槽不够高。
  师:发现水槽底的小钩了吗?能用上水槽里的小钩吗?
  生:原来还有个小钩啊。
  生:这回可以了。
  师:说说你的设计。
  生:把线穿过塑料

  www.gaofen123.com 瓶,另一端穿过小钩,露出水面用测力计拉。
  修改板书:浮力=重力+压力(拉力)。
  (评析:这一环节不计物体摩擦力,直接引导学生“此时拉小瓶的拉力等于压力”,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师:请大家看老师的演示:用线的一端绑上小瓶,另一端穿过水中吸盘的小钩绑住弹簧测力计。用手拉动测力计让小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进入水中,然后静止,读出测力计的数值,记录在实验单上。同时要把排水量、小瓶入水体积记录在实验单上。
  师:现在大家能按照老师的演示进行实验了吗?
  生:可以了。
  (学生按老师演示进行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实验结果汇报给大家。
  生:我们组测的小瓶浮力是0.6N,排开水的高度0.4CM,进入水的体积“中”。
  生:我们组测的小瓶浮力是0.9N,排开水的高度1.4CM,进入水的体积“大”。
  生:我们组测得的小瓶浮力是0.43N,排开水的高度0.3CM,进入水的体积“小”。
  师:大家测量出的浮力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评析:这里让学生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的过程,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探究塑料瓶浸入水里的体积和浮力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几组数据,在水中小瓶受到的浮力和它进入水中体积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和排开水的高度有关。
  师:请把话说完整。
  生:我觉得小瓶受到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水的高度有关。(出示课件:塑料瓶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师:还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生:还和小瓶入水的体积有关。
  (课件出示:塑料瓶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探究不同大小的塑料瓶浸入水里受到的浮力。
  (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塑料瓶。)
  师:它们和你们水中的小瓶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体积大小不一样。
  师:把3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浸入水里, 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咱们要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学生开始实验。)
  师:请大家把实验结果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测的大瓶浮力是0.8N,排开水的高度1.4CM;中瓶浮力是0.6N,排开水的高度1 CM;小瓶浮力是0.35N,排开水的高度0.4CM。
  生:我们组测的大瓶浮力是0.9N,排开水的高度1.5CM;中瓶浮力是0.6N,排开水的高度1.2 CM;小瓶浮力是0.4N,排开水的高度0.5CM。
  师:请大家再一次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浮力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塑料瓶进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生:塑料瓶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学生读课件:塑料瓶进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塑料瓶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评析:通过对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加以总结,让学生对本课所探究的上浮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与何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得以巩固。同时也体现出实验后总结归纳的重要性。)
  
  三、拓展
  师:为什么小瓶按到水里,松手就会快速地浮上来?(师演示:按小瓶到水里,再松手。)
  生:是小瓶所受的浮力要大于它所受到的重力。
  生:塑料瓶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师:金老师有个发现,一次我去井边打水,先把水桶沉到井底,再把水桶从井底提出来,当水桶逐渐离开水面时,我感觉到水桶越来越重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评析: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很自然引出下节课的研究主题,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浮力的研究还远未结束,这仅仅是开始。)
  总评: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认为金胜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了各个环节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是以引领式“问题”出现的,这真正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在本节课中教师按本课教材提出的科学概念把本课活动分成了3大部分:一、引导学生体验上浮物体在水面受到的浮力以及会测出浮力大小;二、测出上浮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三、测出体积不同的上浮物体在“水里”所受浮力的大小。这3个环节的设计将本课的探究空间变得完全开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每一次实验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每一次实验所得数据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析数据对探究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本课教材提出的科学概念。
  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也就是测出上浮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在这一环节中金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就能正确地进行实验,避免了学生走弯路,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他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探讨、研究、

  www.gaofen123.com 记录、分析数据。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使观察研究活动深入有序进行,而且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梯度性、层次性,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整节课金老师为学生们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及时给学生以帮助,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在本课中金老师对学生的点评也很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本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个别细小环节设计上的“不巧”。例如:测量重力这一活动完全可以“前置”与导入并列出现,让学生先测量重力再引出重力与浮力关系。这样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节省时间,又让本课更加顺势自然。再有在测量不同入水体积的小瓶所受浮力这环节中,引导学生设计出测“压力(拉力)”方法后,可以借助多媒体把实验过程重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就不会出现后面学生在分小组实验时“笨手笨脚”的现象了。在教学本课时,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不精练,随意性大,希望金老师今后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也希望把教师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加以训练。
  

 

+《《浮力》教学纪实与评析》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小学科学 更新

小学科学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