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思想品德重准备 把过程 促延伸――――小学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小学思想品德

当前:首页 >> 重准备 把过程 促延伸――――小学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重准备 把过程 促延伸――――小学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日期:10-19 23:39:35 | 小学思想品德 | 浏览次数: 371 次 | 收藏

标签:思想品德教学案例,http://www.gaofen123.com 重准备 把过程 促延伸――――小学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前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品德课的广大教师们在积极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其中,活动化教学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切关注。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可在实际操作上,却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游离目标之外,走过场而已。本人经过学习和实践后认为,要使活动收到实效,我们必须让活动达到一定的深度——做到“重准备、把过程、促延伸”!
  关键词:  活动化教学  重准备  把过程  促延伸
  一、重准备
  一节成功的品德课,课前准备必不可少。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品德课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因为这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目标得以达成的基础和前提。准备包括两方面:其一,教师方面;其二,学生方面。
  1、教师方面。
  在注重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不仅要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同时,更要注重课前准备。有时开展活动前,还得亲自实地考察研究,把有关问题在上课前就解决好,这样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2004年4月23日,我有幸与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思品课骨干教师等140多人在北干小学观摩了余杭区乔司中心小学俞李老师的《上超市》一课的教学。俞老师的课设计巧妙,注重实践,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课堂活动非常丰富,学生有大量的小组合作和表达的机会,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动中感悟人生、学会做人,也使老师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而据我所知,俞老师这节课能够成功,跟她课前准备充分是息息相关的。俞老师提前一天就来到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小学课堂网www.gaofen123.com,来到北干熟悉环境。因为要带学生实地购物,她就亲自出马到各超市展开调查。起先,她来到华润超市,发现超市面积太大,可能在学生购物时不宜调控。接着,她又去了联华超市,可是不巧,超市的条码扫描机坏了,而小票知识又是上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后,她权衡利弊,最终决定带学生到比较小的永久超市购物。
  另外如教学第一册《品德生活》中《学校里的安全》时,教师先应对校内场所进行考察,对校内危险的场所、危险的事情心中明确,甚至可以拍下来,以供课堂上小组活动讨论时用。
  2、学生方面。
  教学工作是相互的,课前让学生作必要准备也是活动成功的因素之一。其实,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不但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还是以俞老师的《上超市》一课为例。俞老师课前印好《告家长书》,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填好课本第20页的“小调查”,看看家里需要购买一些什么物品。在这调查过程中,就让学生潜意识里知道,购物是要根据需要进行的,不能无计划购物。这为上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进行,学会购物有计划”的顺利完成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再如我在上《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第二单元《我的家庭》的第一课《我来画棵家庭树》时,课前就要求学生作好准备: ⑴向大人了解家人、亲属的称谓,以及家人、亲属间的相互关系;⑵收集家庭成员和亲属的照片;⑶铅画纸、彩色画笔。这样,到上课时,老师就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活动了。当学生在全面学习了解了家人亲属的称谓后,我马上组织学生拿着收集来的家人亲属的照片,在班上找好朋友介绍给他认识。由于有了家人亲属的照片这种实物,再让学生介绍他们的称谓,立刻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介绍起来个个兴奋不已,有的不光介绍称谓,还情不自禁地介绍起照片上家人亲属的其它有关情况来。在学生动手、动口、动耳、动眼、动脑中,学生愉快地运用并巩固了刚学的称谓知识。试想,若没有学生课前收集来的家人亲属的照片,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人亲属称谓,那效果如何呢?我想肯定不会好到哪去的!
  二、把过程
  我们讲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安排儿童在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践、欣赏、练习、讲解、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模拟创设情景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愉快地生活,并且能指导今后更好地生活。因此,我们要把好活动整个过程。
  1、以目标为导向
  教学目标是活动的灵魂所在。我们在引出和开展一个活动时,要做到活动清晰,落脚点明确。究竟从中要激发学生哪种情感,生成或改变哪些态度,

  www.gaofen123.com 培养什么行为习惯,使学生知道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关注哪些过程,学会什么方法,教师都要正确运筹、恰当把握。如果活动的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活动目的,活动就要进入误区。一句话,我们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交流而交流,为表演而表演,而是要讲究活动的价值取向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每课主题的价值内涵充分地凸现出来。
  如俞老师的《上超市》一课,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三条: ⑴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进行,学会购物有计划; ⑵知道在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了解保质期、小票等基本常识,能尝试着自主购物;⑶能评判有关行为,学会文明购物。因此,不管是带学生上超市购物,还是在课堂组织活动,俞老师都是围绕这三个宗旨来进行组织教学的。
  2、以学生为本源
  ⑴坚持面向全体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确立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活动时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受益。那种老师急于讲结论,少数学生当主角,多数学生当观众的所谓活动是万万要不得的。真正的活动,就是要让不同情感,不同认识的各类学生相互交流碰撞,真正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感知,感悟。这种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的活动化教学才是真正值得提倡与推广的。
  上一年级《思品与生活》课的《看我多精神》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给小朋友分组,每组带上不同的头饰,成为“小蚂蚁”队、“小蜜蜂”队、“小鸡”队……我组织他们进行“坐、立、行”大比拼活动时,先让各小组自我练习,然后组与组进行比赛。这样以组为单位,人人参与,个个就成了学习的小主人。我呢,也参与到各组中去,与他们一起进行活动。
  ⑵给予充足时间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现在有些公开课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活动安排得节奏快,内容多,使得学生虽然能积极参与活动,但大多数只是走过场而已。学生从这样的活动中能真正体悟到的东西并不多。因此,这种失去了其本质功能的活动是不可取的。如俞老师的《上超市》一课,如果只安排一节课来完成全部内容,那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肯定要大打折扣的。
  ⑶关注兴趣与个性
  以往思品课,我们往往习惯于左分析,右提问,引着学生往标准答案靠。学生兴致全无,言不由衷。于是思品课上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学生的个性、灵性、悟性全被禁锢了,学生对这种课也就兴致索然,直至厌恶。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思品教学的莫大悲哀。
  新课程的实施后,要求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多感官地参与,特别是要讲究活动的价值定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讲求体验的深度,以达到张扬学生个性、建构良好德行、培养优良素养的目的。
  而活动化教学,就为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活动中,我们不能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你当什么”、“你做什么”;也不要千篇一律,“大家来讨论”,“大家来做做”。因为一刀切的活动,会使优秀学生觉得吃不饱,不能尽情发挥,而有些学生又可能感到困难,影响积极性。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特点,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例如本人在教学《我来画棵家庭树》时,就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一开始就让他们自行选择用笔来画家庭树。接着,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设计独特的家庭树来反映家庭成员及其关系。到最后,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家庭树不但色彩丰富,而且形式多样。
  再如,在教学《嫉妒真的要不得》一课时,针对“你看到同学的进步,能祝贺并虚心向他学习吗?”这一题目,我在设计活动时就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进行说说心里话或写写心里话的活动。外向型的学生就让他们直接找个好朋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而内向型的学生则同意让他们写下来再进行交流。到最后全班交流时,由于有了演讲稿,内向型的学生也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
  ⑷坚持“动”、“思”结合
  关于课堂活动中“思”的问题,区教研员韩永平老师在他的《思辨缺失,新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有非常深刻的论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提倡通过课堂活动来让学生体悟,通过体悟来明白道理,这是新课程教法的走向,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接连不断地参与活动就能达到体悟的目的,体悟是需要通过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结果的思辨来达到的,说到底,只有思辨的过程才是“悟”的过程,离开了思辨,也就无法体现“悟”。所以体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体悟离不开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目前不少执教老师所缺少的,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怎么去引导学生思辨,即教学过程中思辨的缺失。如果认为只要学生参与了活动,“悟”就在其中,那是对“思辨”的藐视。听到较多的是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是怎么说”“是怎么做”这些陈述性的问题,却很少听到有教师在向学生进一

  www.gaofen123.com 步提出有关“为什么”的问题,也没有引导学生对某些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有些需要通过思辨来提高认识的问题就自然被忽略了,这必定也会影响教学的实效。总之,课堂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课外活动,它并不追求活动的数量和形式,而是追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这就需要学生边活动边思辨。“学而不思则惘”,同理,只有活动而不对活动加以思辨,同样会给学生带来“迷乱而不明”。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活动中要经常这样的引导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能给大家说说吗?如果学生作出正确回答时,教师还要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以显示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性吗?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不要对错误本身作出判断和评价,而要追问学生,你当时为什么这样想?从而把产生错误的思维过程显示出来,先纠正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的错误,然后再纠正认识上的错误。
  本学期我在本校302班上《我来画棵家庭树》第二课时时,当辨析完怎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后,我趁机追问:“同学们,你们生活得幸福吗?”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幸福。我就立刻请同学们相互谈谈自己为什么是幸福的。没想到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笑着大叫:“龚老师,王彬说他不幸福!”顿时全班哄笑。更没想到的是王彬自己主动站起来,胀红着脸说道:“这有什么好笑的,我就不幸福嘛!”“你为什么这么认为,能具体说说吗?”我趁机问道。“他们(指爸爸妈妈)从来不带我去外面玩,就知道说忙,有时还要打我!……”(他爸爸妈妈都是在瓜沥市场卖蔬菜的,家境不是很好。)我马上引导他:“那爸爸妈妈有没有说谎呢?他们到底忙不忙?”他承认爸爸妈妈每天早上三点钟左右就得起床去市场卖菜,一直要到傍晚才回家。我又问:“爸爸妈妈打你时有没有原因呢?”他也承认自己做错了事后才被打的。我指出他爸爸妈妈在采取教育的方法上确实不是很妥当,不过在打的时候也不是狠命乱打的,说明爸爸妈妈是爱他的。由于产生错误思想的原因已经明朗,我马上往正确的思维方向引导:“你爸爸妈妈对你好的地方有吗?”孩子也很可爱,说他最爱吃螃蟹,爸爸妈妈就经常买来给他吃。这时,我再问他感觉爸爸妈妈爱不爱他时,他有点惭愧地低下头,轻轻地说:“爱!”我于是趁机总结说道:“是啊,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不过一个幸福的家庭是要靠大家来创造的。只有大家互相体贴,互相谅解,互相关爱,才能使家庭充满温馨。我们在家里受到大人百倍呵护的同时,也应该关爱大人,这样,我们的家庭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老师祝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⑸加强评价效应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其中,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与判断。学习评价不仅具有衡量与判断功能,还具有激励作用。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学习评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随时调整和改进学习行为,在评价中不断获得道德认识的深化,并通过评价品尝成功的喜悦。可见,学习评价对推动学习的深入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通过学习评价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获得教育过程、教学效果的信息,使教师能制订补救措施,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进程,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如我在教学《嫉妒真的要不得》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解决当别人进步了应持怎样态度的问题,我当堂对全班40名学生现场调查。结果是认为应高兴的20人,不高兴的14人,无所谓的6人。针对这一反馈结果,我及时组织讨论交流,并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引、扶、点、评,让学生知道,对别人的进步、荣誉,我们应当高兴,而且要持一种学习竞争、取长补短的态度,千万不要妒忌。这样教学,提高了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最后大家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评价时值得注意的是:一是评价目的要明确。二是评价要体现多元化。主要表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即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都可作为评价的主体,这样能够强化道德教育的氛围和作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这是指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多角度、多层面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更大的发挥激励作用。评价标准多元化,从多维度为学生确立多种评价标准,以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评价要注意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评价,使评价起到深化教学、推动学习进程、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作用。四是要坚持发展性原则。我们进行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鉴别学生优劣,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进行评价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评价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导向和动力。
  ⑹促进正面引导
  强化正面引导,能更好地促进学

  www.gaofen123.com 生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针对学生情感上的障碍,行为上的误区,认识上的盲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在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动情、懂理,进行启发,受到心灵的震撼,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学生对道德观点的理解不是教师灌输给予的,而是在活动中直接体验和自主探究总结出来的,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前面我在思辩中提到的对王彬同学觉得自己不幸福的观点,就是从正面对他进行引导。
  三、促延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二节课能够完成的。每周两节品德课只是给学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明白了道德观点和准则“是什么”、 “为什么”、 “应该怎么做”,并没有完全落实到实践中。在课堂上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只能在每一节课的最后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设计合适的活动方式,把品德课教学延伸到课外。《课程标准》在“知行统一”原则里,也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品德课要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校内,横向延伸,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校外,纵向延伸,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巩固教育的成果。
  1、校内横向延伸
  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与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各种活动,扩大参与的范围,更好地深化和落实品德课教学内容。这样有了复习巩固的过程,特别是有了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必然能避免以往那种空洞说教产生的有德无行的弊端,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如品德课中学了讲究卫生、关心集体等知识点后,班主任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轮流打扫卫生、整理图书、擦洗桌椅等。
  2、校外纵向延伸
  ⑴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如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了《让我自己来吧》后,可请家长在家督促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且要求家长记录下自己的孩子哪些事情是他们自己做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形式化,真正落实到位。
  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是个广阔的天地,有各种范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社会、劳动、文娱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广泛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有利于学生把道德知识应用于实践,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品德教育的目的,不光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生对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消化吸收最为理想的结果是能外化为他们的道德行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达到这种理想结果的方式之一。如学生学习了《热闹非凡的市场》后,初步了解了各种市场的特点,懂得了选购商品的基础知识,就可让学生独立去购买简单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在购物的实践中,他们会积极延伸课内学到的知识,加深课堂上的道德认识,从而大大提高品德课的实效。
  “只有在水中学习游泳才能掌握技能”。我们要广辟途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参与社会道德的改革中适应社会,真正“下水游泳”,与丰富的社会生活良好地融合在一起。因为我们的学校品德教育往往是在经过过滤的纯净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面临的真实的生活往往有着复杂、综合的情境,有多种因素干扰学生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作出选择、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1-10期   河南教育报刊社主办;
  2、《小学德育》2001-2004年全期华南师范大学主办;
  3、《思辨缺失,新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韩永平。 

相关分类

小学思想品德 更新

小学思想品德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