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教师应牢固树立大德育观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形成教育合力,以提高品德学科的教育实效。
一、活用乡土(社区)教育资源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的中南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文献名邦”美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比比皆是,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讨论、欣赏等活动,教育他们从小要勤学苦练,掌握好做人做事的本领,长大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寓德育于班队活动之中
班队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品德课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配合品德教学完成德育任务。如教学《我是家里的小主人》、《健康生活每一天》之后,结合班队活动进行延伸、拓展和强化,开展“如何对待客人来我家”、“怎样使用礼貌用语”等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养成有礼貌、讲文明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三、注重教师的资源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师不仅是儿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常常是学生心目中非常崇拜的“偶像”,所以,教师的智慧、职业、经验、言语、行为和表情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如学习《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时,教师这个职业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教师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费尽心血,可学生却常常熟视无睹。因此,课前我们组织学生在校内了解自己班主任一天的工作。通过调查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不但体验到教师的辛苦,而且懂得了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四、巧用学生的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和个性等进入课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学习,使教学呈现出无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样性资源,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共享共进。如学习《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时,课前我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对某一种职业进行调查、采访。学生通过分组交流汇报,课程资源得到了共享,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
五、密切家校联系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效。如果不重视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对孩子的熏陶、感染作用,那么势必会削弱学校的教育力量。只有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将品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之中,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训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文化环境常设有: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榜样教育系列、规范教育系列等。孩子们天天置身于这些德育环境之中,不仅能得到知识的滋养、精神的激励,而且能受到品格的熏陶、情操的陶冶、意识的同化、行为的规范。品德课教学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做到有机渗透,随机结合。如《我们爱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等活动主题,都是对学生进行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教育。教学时,可联系学校中的“刻苦学习的榜样”教育系列,讲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诵读“学习名言”,使教学内容与校园德育环境融为一体,达到教育目的。
七、与学校教育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要教育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勤奋好学,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品德课要把握时代脉搏,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学实效。
简而言之,品德课教学应整合课程资源,拓展育人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www.gaofen123.com ,切实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上一篇:生活——让思品课更真实
+《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教育实效》相关文章
- 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教育实效
- › 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教育实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教育实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教育实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教育实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