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教育范文课改探究万 水 千 山 总 关 情——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课改探究

当前:首页 >> 万 水 千 山 总 关 情——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万 水 千 山 总 关 情——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日期:10-20 11:37:19 | 课改探究 | 浏览次数: 625 次 | 收藏

标签:新课改论文,http://www.gaofen123.com 万 水 千 山 总 关 情——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在“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语文教育在越来越刻板繁琐的工具化目标追求中,其本该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逐渐退化。人文教育内涵的相对缺失导致了学生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的没落。这与本应充满生命活力、“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大相径庭。因此,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情感教学观,也即从学生终生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语文学习情感培养的同时,强调对语文人文情感的建构。对语文新课程的情感教学观的研究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文  新课标 情感
  正文:
  一 、问题的提出
  世纪之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大浪潮之下,全球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也汹涌澎湃,涤荡着世界各国的角角落落。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也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整体性课程改革。本世纪初,语文教育界掀起了一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大讨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教育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话题,我们在反思这一百年来的教育及语文教育时可以看到,20 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是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科学主义的教育以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往往忽视了人的内在发展需要,或者是把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放在次要位置,且有的只是工具性价值。”语文教育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移植了大量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语文教育成了纯粹的技术化操作,在越来越刻板、繁琐的工具化目标追求中,语文学科应该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渐渐流失。学校教育成为科学教育的王国,人文教育的相对缺失,导致学生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的没落。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未来的时代光有高科技还不够,还需要有‘高情感’。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不仅掌握着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着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应该有个性,有高尚的情操,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新时代的教育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要求注重人的情感,态度,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尤其在世纪之交,新的时代精神强烈要求超越单纯的科技理性对人性的控制和奴役,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这是人类在走过了诸多弯路之后对人的存在的重新反思,也注定了新世纪的教育改革要走人性化教育发展的道路。新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充分重视“人”的情感、价值和尊严是当今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对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二 、概念界定
  语文教育,关涉到学生当前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关涉到他们的长远发展。在这一次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不是仅仅把目标锁定在纯粹扩充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范畴之内,更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设计综合的培养目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设计三维度之一,把情感教学的地位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情感教学不仅是促进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它的增设体现了教育的宗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具体而言,语文新课程的情感教学观是指,针对当前语文情感教学的现状,从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根本,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的同时,强调对学生人文情感的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和保持学习语文的热情,更在具体的感知情感活动中陶冶心灵和情操、唤醒主体心灵、涵育人文情怀、建构情感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念。它体现了情感在教育中的本质地位和作用,突出了情感在语文教育中对人的建构与发展,充分显示了语文的人文特性和育人的功能。
  三 、理性思考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刘勰也曾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又说:“学习不是外烁的而是内发的,学生本身生而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这些话向我们解释了情感因素与认知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情感是认知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在许多场合,情绪比理智更有力量、更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情感活动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同样,充溢情感的教学活动,很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欲望。正如赞可夫所言:“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反之,如果只注重教学的组织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情绪,那么,即使我们建立了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也会引起许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

  www.gaofen123.com 极感受,影响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和认知。
  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尽管对人文情感提出了高度重视,但同样始终坚持对语文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发挥情感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程主张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美,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调动语文学习的兴趣,端正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
  四 、实施策略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新课程的情感教学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缘境入情,以情激情
  缘境入情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那么,如何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调动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艺术,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起着重要的外部作用。我们知道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于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发掘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导给学生,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那些情感饱满而投入的教师,每每讲到精彩处,总喜形于色,说到激动处,总是情动于衷,更易唤起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次,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设想,刻板、呆滞、紧张的课堂氛围是难以实现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对话过程激情洋溢。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用语言、动作、态势、眼神吸引学生,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教师更要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敞开情怀自由发挥,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当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理解、信任等情感需要。当我们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引领学生一起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凉、领略异地风土人情、追述人列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再次,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的情感活动,这也正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的体现。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教师要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景深化学生的认知。课堂上,某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热的舞蹈场面,再结合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让学生去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雄浑的响声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不自禁地就对安塞腰鼓产生了一种向往与赞美之情。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或通过语言描述或通过多媒体展示或通过体态模拟等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缘境入情,为唤醒学生的知觉和情感做准备,实现在情境中对学生的主体生命意识的唤醒,让学生在情境的氛围中感觉、体验、感悟。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逸事、读美文,上下几千年,纵横九万里,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天地。
  (二)发掘情感,以情引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中学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情感性,那些美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在语文教学中, 把握稳重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 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 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因此,在语文情感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教学中情感因素,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和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杨道麟在《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新构想》一文中曾经指出:“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

  www.gaofen123.com 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悲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学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挖掘这些绚丽多姿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入理,把教材情转变为学生情,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掘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呢?首先,要加强对课文的赏析,发现课文中的情感,进而让学生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具体的体现,我们要注意加强对文章的赏析,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塑造美的心灵,在真善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教学中,我尝试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如从《金黄的大斗笠》中充满童真童趣的姐弟之情到《我的老师》中真挚深厚的师生之情,从《卖琪的礼物》中德拉夫妇的深深爱慕之情到《纸船》中的思母之情,从《春》的赞美之情到《社戏》的怀念之情,再从《观沧海》的豪情、《如梦令》的柔情到《石壕吏》的悲情与《清平乐 村居》中的闲情,有哪一篇不渗透作者的心情?哪一篇能不用情去理解?对中学生来说, 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与中而形与言”, 优秀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与情”, 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单纯的心灵: 沈复笔下那一片童稚之情, 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 曹孟德东临竭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 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 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当然为了让学生体验这种情感, 教师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与感染。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教材,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紫藤萝瀑布》一文, 如果不讲“我”的家庭曾因十年文化大革命遭受过变故,“我”小弟身患绝症即将不久与人世的背景, 那么学生是很难体会到作者那种悲痛与焦虑, 也无法理解茂盛的紫藤萝花是如何给作者带来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的, 更无从感受到由紫藤花所引发的的人生意义了。
  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课文,完成教学目标,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难以想象一篇没有情感的文章能走多远。尽管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上得激情澎湃或豪情万丈,但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在情感上下工夫,否则学生将不会对课文有兴趣。
  其次,加强对课外语文情感教学内容的发掘,深化课内语文情感教学内容。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补充。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情感熏陶,起到打基础的作用。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刘国正说:“生活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就是联系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联系学生的喜怒哀乐,乃至联系学生灵魂深处的密室。”课外生活内容新颖、形式广泛,学生能够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接受能力,选择喜爱的语文活动,充分调动思维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盘皆活”。因此,生动活泼的课外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阵地。我们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如作文比赛、讲演比赛、普通话表演比赛、成语填空比赛、古文翻译比赛等等。利用竞争心理,鼓舞学生努力争取优胜,培养自信心、进取心。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别人请教,培养谦虚谨慎、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可以采取社会实践的形式,如参观访问、瞻仰革命纪念地、访问军烈属或英雄模仿人物,以及参加义务劳动等。亲身体验、感悟生活,增强同情心、责任感,促进学生情感的飞跃和升华;另外,还可以采取综合性的课外语文教育活动,即融听说读写熔于一炉。哈尔滨市一所中学实施“四个一”的课外语文活动:“一日一句,每天用特制的小黑板,安排值日生写一句名言警句,从中感悟一些生活哲理;一日一记,每天让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构思、练笔写一篇日记;一周一讲,利用一周中的某个早自习进行演讲;一月一报每月按学号分组,轮流主办《班级月报》”这里有个人努力的结果,有集体智慧的结晶,有教师悉心的指导,有同学会心的切磋,积累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情感。
  总之,课外生活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延伸、扩张和深化。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受到各种情感的熏陶感染,对“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也会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自主体验,以情入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体验的过程正好内在地吻合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和内化过程。因此,在创设情境和充分挖掘教学情感的前提下,教师启动学生的情感闸门,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是学生将外在情感因素内化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上,活动是产生主体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尤其是主体性情感活动中,学生主体会由活动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相

  www.gaofen123.com 比于别人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比如,教《我的空中楼阁》,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绘画,而不是找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课文《赤壁之战》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报道;《雷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去编导、表演;对于“别里科夫”的态度让主持人主持双方展开辩论;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去学《我有一个梦想》;可以通过“论文答辩式”对《祝福》进行研究性学习等。其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的比较多的是角色转换的表演。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可以更生动、更深入地获取有关动词的准确运用,动作描写的艺术魅力等方面的语文知识,而且从中能真切细腻地体味动作背后蕴含的内心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投入情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将对文章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以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进而升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带领学生去体味“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去感受春天勃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在品读文章最后三个比喻句时,学生受文章的感染,饶有兴致地试着用其他的比喻来赞美春天。注重情感体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五 、效果及反思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内心是一片情感波涛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课堂里如果有了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 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学生自然会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 受到教育。
  六、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
  [2] 教 育 部 . 全 日 制 义 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北 京 :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社,2001.
  [3]余霞.情感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7]曹 明 海 .理 解 与 建 构 — — 语 文 阅 读 活 动 论 .青 岛 :青 岛 海 洋 大 学 出 版社,1998.
 

相关分类

课改探究 更新

课改探究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