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湖北师范学院副院长、湖北黄石作家协会主席。著有《老子本原》《春天岛》等著作,有上百篇作品译成外文。
《陶罐和铁罐》诞生记
1969年春天,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
我们按照当时中央“深挖洞”的部署.在一个相当大的土丘下挖掘防空洞。这土丘上面长了许多大树,我们满以为是一个原始的土丘。挖进去十多米,没想到挖到了一处不知什么年代的房屋遗址——土丘原来是堆积起来的。我们挖到的是这栋房屋的厨房,里面有许多厨房器具。木制的橱柜都已经腐朽,只剩下一些残余。还存有不少铁器.有铁刀、铁锅、铁温水罐之类。再就是许多陶器.如陶罐、陶钵、水缸什么的。仔细检查这些器皿,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铁制的器具都已经锈蚀,连内壁很厚的铁温水罐也已锈穿,不能盛水了。而那些陶器,只要没有打破就都完好如初。
我当时想,这些器皿置办的时候,铁制的肯定比陶制的昂贵,铁器也远比陶器经得起敲打。但这些东西被埋葬若干年后,情况却大不一样了。铁制的锈蚀了,而陶制的却完好无损,只要不把它打破,它就能保持原貌。我由此想到,世间万物.各有特点,谁强谁弱,不能看得那么绝对。它们是可以变化的。再进一步想到我们人,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同样不能看得那么绝对:只看自己的长处,因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是没有道理的。
我把这一想法,写成了寓言《陶罐和铁罐》,把两只罐子拟人化。为了使故事存点趣味,也为了更加发人深思,我把场地写成古代的御厨。当时在御厨里,铁罐肯定比陶罐强得多,如果碰撞,陶罐必然被撞得粉碎,铁罐因此瞧不起陶罐。但随着世事的变迁, “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埋在地下。经过许多年月,铁罐锈蚀了。而陶罐却完好如初,两只罐子的强弱发生了质的变化。
作品结尾有两句点题的话: “用自己的强点去比人家的弱点是不应该的,人家也会有比你强的地方。”寓言用意在于使读者特别是年幼的读者认识到强弱的相对性;作品的另一个意思是,赞扬谦虚谨慎的品质,批判骄傲自满、以强凌弱的错误。
教材编辑的教学建议:
成人关注寓言一般会比较关注寓体。对本体可能会轻视。可是孩子却不一样。他们首先会被故事吸引,故事是否有趣往往成为喜欢与否的标准。在这一点上, 《陶罐和铁罐》做得很好。首先,课文语言的“造型”能力很强,常用简单的词句就把陶罐和铁罐的神态、心理活动表现得很到位。在描写陶罐和铁罐的争论时,铁罐的步步紧逼、盛气凌人和陶罐的有理有据、临“辱”不惊刻画得很形象。
其次,课文在情节的安排上也比较紧凑,只展示了两个场景,用“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进行过渡,把铁罐当年的不可一世和现在的荡然无存进行对比,让人不胜感叹。
教学本课估计会有两个难点:一是课文有不少新词,如何让学生理解是一个难点;二是关于寓意的把握,怎样才知道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的含义。
我认为对第一个难点.了解课文中蕴藏的含义即可,不必过度延伸,关键要通过上下文采理解、猜测;第二个难点,对本课的寓意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不要骄傲自满,强弱对比是可以转换的,一些物品的价值可能要很久才能认识到,等等。教学时,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我觉得要避免“当场兑现”的教学方式.很多老师喜欢问“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学生有时很难回答上来,但并不表示他对课文不理解。如何把握本体和寓体之间的度,是教学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上一篇:从《最后一分钟》谈新诗的几个特点
+《《陶罐和铁罐》诞生记》相关文章
- 《陶罐和铁罐》诞生记
- › 冀教版小学语文说课模板《陶罐和铁罐》
- › 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集锦
- › 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集汇
- › 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集锦二
- › 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集锦三
- › 《陶罐和铁罐》诞生记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陶罐和铁罐》诞生记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陶罐和铁罐》诞生记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陶罐和铁罐》诞生记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陶罐和铁罐》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