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理念似乎已深入人心,大部分语文课都读得热热闹闹。但是静心想来,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不着边际地一遍又一遍地读,“小和尚”念经般地重复着。教师往往缺乏指导朗读的方法,不知从何下手。于是,阅读教学就难以真正做到新课标所倡导的“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理念,王尚文先生说:“语言文字是有体温的。”读者如何感触其间的温度呢?我觉得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深度、有感情的朗读,在有效的朗读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滋润。
一、巧妙点拨——轻拨复捻柳暗花明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是力透纸背的读。学生走进文本,需要教师的引领。让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未尝不可,但如果学生过不了河,教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就不妥了。有些教师只是泛泛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学生其实很茫然。教师要适时点拨,在“疑之路”上轻拨复捻,让学生看到朗读的“光明”,让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并掌握读书的方法与规律。
我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其中有一片断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师:西沙的海底有那么多的生物,你最喜欢哪一种?请读一读,通过朗读来表现你的喜欢,好吗?
生1:我最喜欢海参。(学生读“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时语速很快)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但你理解“蠕动”的意思吗?
生1:应该是“很慢地挪动”的意思吧。
师:是啊,海参到处都是,簇拥在一起,而且是“懒洋洋”的,是像蚯蚓那样动,没有移动得那么快吧,你再读读。(学生读,语速缓慢,有明显进步)
师:你一点就通,真能干。读书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实际,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读好。谁再说说、读读?
生2:我喜欢大龙虾,因为它很威武。(读“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读得很有气势,强调了“全身”和“挺”两个词)
师:你为什么要把“全身”和“挺”字突出出来呢?
生2:我觉得大龙虾可能觉得全身都披着甲,有耀武扬威的资本,所以显得很神气。“挺”是“很”的意思,这里的大龙虾确实很威武,所以我这样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活灵活现的大龙虾,谁也像她这样读读?(另外一位学生读,读得绘声绘色)
……
朗读忌讳淡如水。在学生读得过于平淡时,我提醒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课文的语境、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通过节奏的变化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较好地体会到了西沙海底的神奇和物产的丰富。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学会了朗读的一些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以后的朗读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以思促读——潜心会文步步引领
课文中常有令人神思涌动的空间,关键是能否发现这些空间,让学生读思结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通过设计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读,在训练中舒展自己的所思所感,在潜心会文中步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发展形象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小珊迪》一课,快结束时,我让学生通过添词想象朗读,深入体会小珊迪贫穷但却不贪小便宜的善良与诚实。在思考与朗读的提升中,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再次产生强烈的共鸣。
师: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我握着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学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我地握着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如果让你在横线上填一个词,你会填什么呢?
生1:我会填“感动”。
师:为什么这样填?说说你的想法。
生1:小珊迪在生命垂危时派小利比送回那四个带血的便士,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想的是自己的弟弟,太让人感动了!
师:是的,小珊迪感动了文中的“我”,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同学们。你把词填进去,读出你的感动。(学生动情地读:我感动地握着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
生2:我想填“郑重”。
师:哦,你的答案与众不同,为什么?
生2:文中的“我”可能会觉得小珊迪虽然穷得一无所有,但是他的善良与诚实却让“我”肃然起敬。“我”觉得一定要照顾好小利比,让小珊迪放心地走。“我”是认真的,不是随口答应。
师:你体会得真深刻!全体同学郑重地对小珊迪说说吧,让受尽苦难的小珊迪放心地离去。(学生双手捧书,齐读:我郑重地握着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就这样,我引领学生在比较中朗读、在想象中朗读、在感悟中朗读。学生的不同答案来自他们对文本不同的感悟。“万紫千红才是春。”在思维活跃的空间里,在传韵传情的朗读引领下,苦难的小珊迪表现出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品质跃然纸上,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并举,课堂灵性飞扬。
三、反复涵咏——立体悟情叠浪逐潮
回读和引读,能让学生反复涵咏,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回读,是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在感悟时不断重复朗读。在反复的回读中,人物的形象会渐渐鲜明,主题会层层突出。反复回读课文,是学生情感撞击的读,是叩开学生心灵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
《搭石》一课,质朴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乡亲们的美好思想,散发着乡村的浓浓暖意。教学这课时,我抓住了文章的“全息元”(中心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以此重点句作为枢纽反复回读,组织教学。
搭石,在农村是太普通的事物了。作者为什么要写搭石呢?通过这些无名小溪上的无名搭石,作者要表达什么呢?(初读课文时,学生找到这一句,读)
细读课文的每个段落,都让学生再回读中心句。
反复回读中,学生读出了课文的情感,读出了课文的神韵,也读懂了“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这故乡的小路,也联结这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的弦外之音。这独特的搭石美景,这无私奉献和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
除此之外,可以用情感引读的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总之,我们教师要采取多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读出语文的味,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让口语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