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为下面秒的认识和看钟面所表示的时刻这一难点作基础。教学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并发现时、分的关系,1时=60分,并通过时间对时间的感受,使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再应用于生活。
时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的相关经验,比如对钟面的认识,在一年级时也认识了几时和大约几时,初步了解了某个时刻在做什么事情,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是二年级的教材放在一年级上,对学生来说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准备的过程中做了如下思考,改变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思考一:钟面有必要画吗?
在第一次设计的过程中,我设计了“给小朋友一个钟面,把钟面补充完整。”这一前置性作业。希望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学生对钟面的观察,在钟面上标出有1到12这12个数字,有12大格,有时针、分针等,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问题:
1.小朋友们很少有画到小格的,为什么呢?对学生课后的访谈中发现现在大多数的卡通钟表上都不标小格的,因此学生观察不到,也就画不出小格;
2.在课堂上让小组中交流“你画了什么?”。一年级是小组交流的建设阶段,学生对小组交流的要求和程序,甚至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学生小组交流、上台展示后还是需要老师的总结和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将这一环节改为了:在课堂上出示一个钟面,上小朋友来说说这个钟面上还缺什么?学生说到哪里,课件出示到哪里,展示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它们有什么区;有1~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数一数,12个数字把整个钟面平均分成了几大格?通过学生说,课件展示也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
思考二:是否一定要先认识了钟面上有60小格后才能认识“分”?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让学生认识了60小格后才开始认识“分”,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了有些重复。
1.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60分,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何不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教学呢?
2.认识小格的过程中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上有60小格,而且学生只能5格5格数,还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因此在这一环节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认识“分”以后,让学生来看分针转一圈是60分,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利用数来认识的,很少有学生意识到是60小格,60分。
是否能整合一下呢?因此我对设计做了如下调整:
第一层:认识“分”
直接出示小猪和小猴比赛的钟面,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小猪钟面分针走1大格,让学生说说小猪和小猴穿衣服分别用了多久?
学生能利用生活经验说出: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小猪钟面1大格是5小格,所以是5分钟。
第二层:巩固“分”
小猴的钟面上分针从12转到了3,小猴用了几分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通过5小格5小格数,能知道分针转了15小格,是15分钟。
其次小猪是花了20分钟,可是分针开始的时候指向4,分针走到哪里会停下来呢?这是有思维含量的,让学生逆向思维比较难,但是学生也能通过数知道分针指向8,但是回答出来的学生并不多。
最后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填一填:“小猴从家出发到学校,分针从3走到了7,过了多久?小猪上学路上花了25分钟,分针从8走到几?”通过对上面两题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初步掌握了,但是有学生会写出“分针从8走到17”这类的错误,说明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掌握地不到位。
第三层:认识1小时=60分
创设情境:小猴阅读分针从12了1圈,用了多少时间呢?学生说出了1小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其次提问:现在是分针在转,你可以知道是多少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此时让学生数出1圈是60小格60分,指出分针走1圈可以说是60分,也可以说是1小时,板书1小时=60分。
再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认识到:分针走1圈,时针走1小时,让学生再次体会到1小时=60分。
最后通过1小时可以用分针走1圈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引出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从而认识“时”。
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又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认识到“1小时=60分”这一难点。
本节课按照教师的思路上,课后的总体感受是:这一知识点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学生对钟面的初步认识还不够;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认识60小格,60分;学生即使会做也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能力仍欠缺。我的困惑是:本节课在一年级上,时间的利用和知识点的掌握有所矛盾,本节课总体来说对学生指导细致了,但是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就不能达成了。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内容。主要是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根据具体描述找到相应的位置。这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能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材在安排这节课的内容时选择了一些学生喜爱的、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素材。比如一开始就由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接下来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位置、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学生的兴趣能提高,如小动物的声音,课堂检测中贴红旗的比赛等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想方设法以创设一系列生活情境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具体来说每个教学环节。
我在课前谈话的时候以奖励苹果贴画的方式来让学生都要坐整齐,知道上课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以十足的精神进入到课堂。
一、导入的时候,运用了学生喜欢的水
果来导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和生活息息相关,也能够回忆起以前所学的关于位置的词语。
二、在教学新授部分分成了2部分。
1、教学例题《小动物做操》
a、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小动物和做操都是与小朋友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素材,老师最喜欢的东西总是小朋友最感兴趣的问题,利用这点我便设计了找一找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参与的欲望,进而形成和已有知识认知的冲突,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
b、然后出示了小猴子说的话,再次读信息,学会从信息中找到关键的词。从而很快的找到第二排、第三排和第四排在哪里,这个时候让学生上台亲自操作一下鼠标,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用同样的方法来找到每排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最后总结发现“从前往后来确定第几排,从左往右来确定第几个”。
C、知道了如何确定位置后,再次猜一猜老师喜欢的小动物是谁,这个时候答案就唯一了。
D、接下来,以游戏“猜一猜”“说一说”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本领。
2、“想想做做”的习题如直接让他们完成,课堂气氛难免会显得沉闷,激不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完成这部分练习时,我是创设了许多情境。
①完成第1题时,设计了“参观小动物宿舍”。播放课件中的声音,并能够根据这句话,得出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来确定的,第几号是从左往右来确定的。最后强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词。“层”或者“排”。
②完成第2题时,设计了“参观小动物书架”的环节。这个环节我就选择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根据前面两个实例,能说出具体的哪本书在第几层,第几本。
③提示学生,在生活中也有好多关于位置的知识,从童话世界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出示剧场的图,让学生观察图,得出座位是怎么排列的,帮三个小朋友找到自己的位置。接着出示另外一个单双号座位分开的剧场,提示学生,“如果是这样的剧场,你还会找座位吗?”让学生知道如何确定位置,也就是先确定大范围第几排,再确定小范围第几号。然后再书上完成。然后老师问“四排五号”和“四排六号”能做到一起吗?提示孩子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座位。
④最后一个练习,回到课堂中,在让学生知道了怎么确定第几组和第几个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以及自己的好朋友在教室中的位置,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体现了数学课上的人文气息。
三、总结全课
在总结全课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并且回顾一下是如何来确定位置的,即先确定大范围,再确定小范围。
四、课堂达标检测
运用了游戏,“贴红旗”的形式,在课件中播放声音,让学生来根据位置来贴红旗,检验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节课整体就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是第四次讲这节课,在反反复复的修改中,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也体会到了讲一节课真的很不容易,要下很多的功夫。
最后,我要特别的感谢康校长、吴校长、郭主任、任丽敏老师对我的指导,在教学中,提了很多的意见给我,也教给了我很好的方法。我知道是一只笨鸟,但是我相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这个道理。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工作,来感谢各位老师对我工作的支持。
期末复习第4课时》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二年级数学第十二单元的期末复习。在新课程条件下怎样复习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能更好的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呢?
首先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①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分清解题思路,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本课主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时、分、秒的相关知识,统计与可能性相关的知识,内容明确,重点突出。
②对各部分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懂得“石头、剪刀、布”这一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又要让学生明白,尽管游戏结果的不确定,但游戏双方获胜的可能性还是相等的,进而对突破这部分的难点。
③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在最后的统计和可能性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教学也受到非常好的效果。
另外复习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歧视挖苦后进生多帮助,多与他们交心,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
[2]
www.gaofen123.com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为下面秒的认识和看钟面所表示的时刻这一难点作基础。教学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并发现时、分的关系,1时=60分,并通过时间对时间的感受,使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再应用于生活。
时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的相关经验,比如对钟面的认识,在一年级时也认识了几时和大约几时,初步了解了某个时刻在做什么事情,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是二年级的教材放在一年级上,对学生来说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准备的过程中做了如下思考,改变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思考一:钟面有必要画吗?
在第一次设计的过程中,我设计了“给小朋友一个钟面,把钟面补充完整。”这一前置性作业。希望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学生对钟面的观察,在钟面上标出有1到12这12个数字,有12大格,有时针、分针等,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问题:
1.小朋友们很少有画到小格的,为什么呢?对学生课后的访谈中发现现在大多数的卡通钟表上都不标小格的,因此学生观察不到,也就画不出小格;
2.在课堂上让小组中交流“你画了什么?”。一年级是小组交流的建设阶段,学生对小组交流的要求和程序,甚至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学生小组交流、上台展示后还是需要老师的总结和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将这一环节改为了:在课堂上出示一个钟面,上小朋友来说说这个钟面上还缺什么?学生说到哪里,课件出示到哪里,展示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它们有什么区;有1~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数一数,12个数字把整个钟面平均分成了几大格?通过学生说,课件展示也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
思考二:是否一定要先认识了钟面上有60小格后才能认识“分”?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让学生认识了60小格后才开始认识“分”,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了有些重复。
1.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60分,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何不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教学呢?
2.认识小格的过程中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上有60小格,而且学生只能5格5格数,还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因此在这一环节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认识“分”以后,让学生来看分针转一圈是60分,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利用数来认识的,很少有学生意识到是60小格,60分。
是否能整合一下呢?因此我对设计做了如下调整:
第一层:认识“分”
直接出示小猪和小猴比赛的钟面,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小猪钟面分针走1大格,让学生说说小猪和小猴穿衣服分别用了多久?
学生能利用生活经验说出: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小猪钟面1大格是5小格,所以是5分钟。
第二层:巩固“分”
小猴的钟面上分针从12转到了3,小猴用了几分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通过5小格5小格数,能知道分针转了15小格,是15分钟。
其次小猪是花了20分钟,可是分针开始的时候指向4,分针走到哪里会停下来呢?这是有思维含量的,让学生逆向思维比较难,但是学生也能通过数知道分针指向8,但是回答出来的学生并不多。
最后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填一填:“小猴从家出发到学校,分针从3走到了7,过了多久?小猪上学路上花了25分钟,分针从8走到几?”通过对上面两题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初步掌握了,但是有学生会写出“分针从8走到17”这类的错误,说明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掌握地不到位。
第三层:认识1小时=60分
创设情境:小猴阅读分针从12了1圈,用了多少时间呢?学生说出了1小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其次提问:现在是分针在转,你可以知道是多少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此时让学生数出1圈是60小格60分,指出分针走1圈可以说是60分,也可以说是1小时,板书1小时=60分。
再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认识到:分针走1圈,时针走1小时,让学生再次体会到1小时=60分。
最后通过1小时可以用分针走1圈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引出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从而认识“时”。
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又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认识到“1小时=60分”这一难点。
本节课按照教师的思路上,课后的总体感受是:这一知识点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学生对钟面的初步认识还不够;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认识60小格,60分;学生即使会做也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能力仍欠缺。我的困惑是:本节课在一年级上,时间的利用和知识点的掌握有所矛盾,本节课总体来说对学生指导细致了,但是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就不能达成了。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内容。主要是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根据具体描述找到相应的位置。这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能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材在安排这节课的内容时选择了一些学生喜爱的、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素材。比如一开始就由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接下来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位置、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学生的兴趣能提高,如小动物的声音,课堂检测中贴红旗的比赛等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想方设法以创设一系列生活情境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具体来说每个教学环节。
我在课前谈话的时候以奖励苹果贴画的方式来让学生都要坐整齐,知道上课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以十足的精神进入到课堂。
一、导入的时候,运用了学生喜欢的水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 ›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动物过冬》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