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历史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历史

当前:首页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日期:10-31 19:42:46 | 高一历史 | 浏览次数: 922 次 | 收藏

标签:高一历史,http://www.gaofen123.com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成为世界上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日内瓦会议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问题)

  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同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打开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概况:1971年10月,26届联大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 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qin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1)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

  (2)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

  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4、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外交思想的调整

  ①背景: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内容: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 (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提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强调反对霸权主义。

  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外交政策的调整——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实行坚持不结盟政策

  2、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于2001年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东欧(8个) 亚洲(4个)

  2、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由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3、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

  1、冷战概念:

  二战后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活动,来遏制共产主义(本质),稳定资本主义。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实际上是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全面开始的标志。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 实施马歇尔计划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3)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5)成立华约组织

  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后来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也正式形成。

  (三)、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美苏激烈对抗,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A德国分裂

  1949年5月,柏林封锁刚刚结束,美国便支持西德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东德于同年10月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样,两个德国的局面便形成了。

  德国的分裂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分裂的根源是美国的霸权政策。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

  B.朝鲜分裂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依据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线是北纬38度线。经过长期的对峙,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先行成立了大韩民国。次月,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C.古巴导弹危机

  2、两强长期处于均势,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 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2、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知识点  历史  

相关分类

高一历史 更新

高一历史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