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面临被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③林彪、江青、康生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3)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
(4)1967年1月,以王洪文为首的 “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了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5)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重难突破]、“文革”的教训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民主与法制的健全和完善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条件:
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健全法制和民主建设)
②法制建设方针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措施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
①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③为依法治国奠定可重要的基础。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三)祖国统一大业
1、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A、香港问题由来
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第二步: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区;第三步:1898年强租新界
B、澳门问题由来
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C、台湾问题由来
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三次分离与回归?
一、荷兰殖民者占领,郑成功收复;二、《马关条约》被日本占领,抗战胜利收回
第三次分离是国共内战造成
2、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A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在政策中建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一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有“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两种制度”的前提。
3、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A、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的经过
(1)中英谈判
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放影象资料《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经过3年,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②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
(2)香港回归
庄严的时刻到来了(播影象资料《香港回归》)
B、澳门回归
1、《中葡联合声明》的发表 (结合图片讲解)
2、澳门回归
[重难突破] 1、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准备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2、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
(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C、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7年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年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
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并与胡锦涛主席见面,双方一致坚持“九二共识”,主张和平统一。
[重难突破]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
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建国—50年代)
1、建国初的环境
1)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A、有利形势:1)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2)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3)亚非拉大 批民族国家独立 4)新中国的成立
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建国后采取的外交政策必须巩固政权、保卫和平、卫主权、打破封锁)
2)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2、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①另起炉照,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②打扫屋子干净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③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建国初的外交建树
1)、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建国一周年,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2)、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相关文章
- › 人教版高一英语词汇表
- ›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单词表
- › 人教版高一英语上册第一阶段测试题
- › 人教版高一英语上册单词
- › 人教版高一英语词汇
- ›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必背古诗词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