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教训是( )
A、上层建筑改革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B、生产关系的改革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C、经济政策要与广大人民的愿望相一致
D、经济发展指标要与人力物力资源相适应
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3.为克服1959 --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我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4、东盟切实加强政治协商和经济合作新阶段的标志是( )
A、1967年曼谷会议的召开 B、1976年巴厘岛会议的举行
C、1999年东南亚国家全部加入 D、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
5.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②④
6.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7、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其中经济发展最快
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 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经济特区的特殊主要在于( )
A.政治制度不同 B.经济政策不同
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9、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开辟香港、澳门为特区
10.互联网的作用( )
①打破常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讯速、便利地传播
②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③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④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深圳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小渔村,1999年深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4300美元。这主要是因为 ( )
A.深圳的交通条件便利 B.深圳的资源丰富
C.深圳率先开放,政策优惠 D.深圳的华侨众多
12、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
A.深圳珠海的大发展 B.海南建省 C.上海浦东的开发 D.西部的开发
13.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1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贸组织
15、经济特区的“特”是指( )
A.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B.在外交上享有特殊的权力
C.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特殊政策
D.即划出的特定的区域,属政治特区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1978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包干到组”,小岗人也满怀兴趣把20户人家分成4个小组。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小组又分“叉”,全队分成8个小组,还是干不好。一天夜晚,生产队召开社员会议。穷疯了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最终拟订了3条意见:1.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2.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3.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到会的18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
小岗人用18个鲜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蔚为壮观的一页。“大包干”诞生伊始,就有人责难说,这违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大包干”是机会主义。
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邓小平扭转了乾坤》记者 靳生 黄勇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实行“大包干”,“大包干”指的是什么?
(2)“大包干”经历了哪几个步骤?为什么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支持?
(3)简要分析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农业发展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
(2分)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的增长过程比亚洲大多数国家都稳定。”(《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1年,如今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变化令人惊叹……‘四大件’这一概念的变迁可以证明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在70年代,这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和缝纫机;到80年代,‘四大件’变成了冰箱、电视机、石英手表和洗衣机;到了90年代,空调、计算机、手机和小汽车则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今,再谈论四大件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很多中国家庭都可购买大额的消费品。”(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
(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GDP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有何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请谈谈GDP增长在居民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15BCABA DDBBD CCBCA
二、材料解析题
16、答案
(1)人民公社体制、“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2)包产到组,到户,到个人。(2分)增产幅度很大;土地公有;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6分)
(3)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农业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要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本。(2分)
17、答案
(1)中国人均GDP增长呈现快速、稳定的趋势。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人均GDP快速、稳定地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6分)
(2)根据第一问的回答,再结合材料二的基本史实加以回答。(5分)
TAG:历史+《高一历史必修一期中试卷及答案》相关文章
- › 2016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 ›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中试卷及答案
- › 高一历史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 › 高一历史必修一大题精选及答案
- › 高一历史《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练习题
- › 人教版·高一历史学情调查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历史必修一期中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