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不难看出,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绩。许多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课教学的主客体关系也发生了重大转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向“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化;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化;由重视教学理论与实践为重点向重视教育主体“学”的经验总结转化;由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动向师生互动转化。
成绩有目共睹,但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这是课改前进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要害是使语文课失掉了以语文为主导的语文课。笔者认为,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误读,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起重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称“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课标”)是总结语文教学改革中成败得失的依据。提倡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不是对教改成功经验的否定和放弃,而是“否定之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的总结提高过程。
一、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课改的误区
在学习和分析矛盾普遍存在法则时,我们常说,一种矛盾有时会掩盖另一种矛盾。有一个时期的语文教学也存在着有意无意地以“次”盖“主”的现象:有时“时髦”掩盖了“质朴”;“热闹”掩盖了“宁静”;“功利”掩盖了“纯粹”;“技术”掩盖了“理性”。从表现形式看,虚假的探究代替了自主学习;单纯追求快乐的课堂环境背后隐藏着功利主义的毒痈。
教学案例一:一位教师在上一节童话公开课时是这样安排的:①让学生反复听几篇童话;②让学生观察与课文有关的(其实关系并不大)妖魔活动形象;③组织学生交流观感;④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喜欢给童话课文内容插图的可画画,喜欢写的可编写新童话;⑤组织交流展示成果。(其中④、⑤两个环节占用课堂28分钟。)
分析与思考:该教师对语文综合性训练有追求,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义有误读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提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但语文课,尤其语文综合性学习仍姓“语”,必须突出学习语文,其他学科只是为语文服务,必须保证语文课的滋味。应以语文学习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涉及哪些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为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教学案例一,课已“变味”,迷失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性。
教学案例二:一位教师在上古诗公开课,教《赠汪伦》时是这样安排的:①学生自读;②学生观看课文情境的投影;③学生分组表演各种离别的场景;④画一画赠别的画;⑤读两首赠别的诗,唱一唱《朋友啊朋友》的歌。
分析与思考:该教师的公开课,课堂的确热闹,形式多样,但却缺少重点从文字本身让学生去领悟内容,忽视了古诗语言文字和古诗形式的积累,学生一节课下来,得到的少之又少。不难看出,一些公开课追求前卫,注重形式,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训练时不训练,只是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一堂好端端的古诗学习课已“走样”而成为“杂烩”。教师的课这么上,评委对课也这么评,岂不哀哉!语文课堂应该是求真的课堂,要在语文课上求真知,抒真情,学朴实,古诗教学应该使学生置身于古诗那深情绵邈的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有人把缺乏“语文味”的课改称为,一“虚”、二“闹”、三“杂”、四“碎”。一“虚”,语言训练、口语训练不到位虚晃一枪,花花肠子多,花拳绣腿多,花架子多,不教词抠句,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远离课文,随意发挥,画蛇添足,网上探究似懂非懂;二“闹”,上课如逛市场,闹闹哄哄,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质疑的机会;三“杂”,课堂上杂乱无章,吹拉弹唱各显其能,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控制了语文课堂,多种思路盲目交叉,缺少层次和课堂逻辑思维;四“碎”,随意性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性,依照学生的兴趣随意宰割,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
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课改的基础
语文课是什么?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教学案例三:一位教师在做《丰碑》一课的公开课时是这样的安排的:①理解“丰碑”一词的含义。认识顺序是:碑、石碑、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出示课件)。最起码要学生认识碑是由石头垒成的纪念性的永久性的纪念物。②自我阅读。教师提供了两个思考题:A.军需处长怎么会成为一座丰碑?这里有一段什么故事;B.大雪为什么会“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提出补充思考题,但要由教师认可)③抓中心练习。抓课文中心段落;抓故事的中心段落;抓中心人物;抓描写故事中心的感人语言和中心人物的形象描写语言。④精读全文。(出示课件)⑤课堂交流。(口头、书面不限。)
分析与思考:该教师在《丰碑》一课的准备和指导充分,到位,课堂进展顺利,学习气氛活跃。可是当课程进展到最关键的环节时,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课堂冷场三分钟”,这是课堂教学之大忌。
当时,课堂教学进行到了精读课文这个环节,一位很会朗读的小姑娘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堂出示了课件,她伴着漫天的大雪,北风怒号的景象和音响把在场的人一下子带进了“语文环境中”,当她读到那位“冻僵”的战士的形象“……依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也不动……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按着课文的故事发展,将军看到被冻死的战士,激怒了,让人去找军需处长。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小姑娘读道:“……将军楞住了……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这时,那位训练有素的小姑娘,突然哽咽着读不下去了)向……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当小姑娘含着泪断断续续把这句话读完。教室里猛然间鸦雀无声,静得出奇,只有小姑娘轻轻的哽咽声。静得让人着急,老师也不吭声,只是一圈又一圈环视着学生,学生也不吭声,但那眼神,那含泪的目光,谁都能读出来,他们正经历着血与火的洗礼,心灵震撼的火花将要迸
[1] [2] 下一页
上一篇: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