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一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突出教学的重点。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2、《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二
想象引导,凸现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根据我几个月来对我们班同学的接触,发现虽然班级的底子较差,但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创造欲望非常强烈。
在教《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我让同学们阅读第二自然段,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的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我看的出来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很兴奋,一种跃跃欲试的笑容洋溢在脸上。于是,我趁机问道:谁愿意上去表演这一段?很多同学都举手表示愿意试一下,在选好表演者之后,我让那两位同学在上面表演,当一位同学夸张地打了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往另一位同学脸上吹去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那些读书的同学声音很不齐,三三两两,大家都只专心看表演,甚至在表演结束后,学生还是沉浸在刚才的表演之中,课堂纪律一下子就松散了。我赶紧停下来,用眼睛瞪着他们,过了好一会,才慢慢地安静下来。课后,我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自己觉得好象是很好的一个想法,为什么实施起来却还不如中规中矩上课来的好呢?表演者是很卖力,可是观看者更是卖力地讨论,嬉笑。到后来,自己连上课的信心都没有了。
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况,我进行了反思,当我在让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时,其他同学的任务是什么?他们该在这个观赏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课堂上,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别人在发言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别人在表演的时候要学会欣赏,并从中找到闪光点和不足。作为教师的我,应及时给他们安排好任务,让他们知道这个观看不是一笑了之就行了,而是亲身参与,帮助点评,帮助改正。虽然这样的一次表演经历并不成功,但是我并不放弃这样的一个学习形式,还因为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于是我总是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寻找一个让学生自主表演,自主创新的机会。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使学生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在基本上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给我们创设的情境中,我给了学生一个熟悉文本、进一步了解高尔基的途径:
一、整体感知时,现境激情
在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对于表演课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后,而且有这样一个契机让他们通过自己对课本的领悟,进行内化后表演给大家看,同学们自然是热情极高。我准备了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表演,先是四人小组自主表演,然后推荐几组不错的上台表演,相机理解几个重点词句,如“摆弄、吩咐”等,更深刻地理解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
在表演的时候,我原本只是想让学生能够脱离课本,并有几个简单的动作,因为我们班的学生课堂纪律不好,上课听课的习惯也没有,所以要让他们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上是很不容易的,为了让语文课变的有趣,我就想用这样的一个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那些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也能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内容,从而让他们爱上语文课,这个也是我一直以来最想改善的。但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却惊奇地发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学生扮演小男孩,他先是在窗口那里徘徊,探着脑袋往里看,而扮演高尔基的学生则坐在教室里,手拿报纸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个时候,突然从窗外飞进来一个纸团,高尔基连忙拾起纸团打开一看,这个时候,由旁白在旁边念纸团上写的内容,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学生集体智慧的闪现。接着,高尔基向窗外望去,对蹲在路边的小男孩说道,我让他们放你进来。等小男孩进来后,摆弄了很久正准备拍照时,才发现自己的胶卷忘记带了,与刚进来时的兴奋和激动形成鲜明对比,然后扭身就走,高尔基冲到窗户旁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而男孩已经飞奔而去。表演到这里嘎然而止。
二、学生融情时,及时点拨
吸取了上次的失败教训,我在表演开始前,就指派给了他们几个任务:
1、当评委,选出你认为表演得最好的小组。
2、当导演,你觉得哪里表演的好,哪里不好,可以怎么改。
3、当观众,发现在欣赏的同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表演过后,我问了学生几个问题,让他们帮我解答我的困惑
1、“鞠躬”、“打量”、“摆弄”、“赶紧站起来”等词中,你看到了什么?
2、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3、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吩咐”这个词体现了他对下一代怎么样的感情。
4、小男孩忘带胶卷时,高尔基大声喊道:我给你胶卷。又表现出了什么?
在学生正融入情境中时,及时地把这些问题抛出去后,让学生在已经认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让学生知道安排这样的一个表演不仅仅是让他们看,更要从中感受无法从文本中直接获取的体会,深刻地了解高尔基的品质。
三、体验内化时,想象提升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
小摄影师回来了吗?
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
把课文中没有写完的结局用你自己的想象把它说完。
学生略加思索后,
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
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
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
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象加以了表扬。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有些想法是我们老师所预料不到的,在教师的引领下,给学生给一次自主创新的机会,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学习需要创新,我们的生活更需要创新。
[1] [2] 下一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反思集锦》这一教学反思,来自www.gaofen123.com!http://www.gaofen123.com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