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随着教改的全面实施,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新的追求。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简单介绍背景之后引出课题,然后同学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2、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3、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木匣→()木匣→(),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板书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读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什么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孩子。在这基础上请同学再读这一句,然后齐读。这样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在讲完《科利亚埋木匣》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学生也找了四处不同。之后,我又顺水推舟问:“那为什么他俩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学生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联系刚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科利亚的木匣在哪里。这一部分其实也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学生兴致很高,大部分能准确地画出木匣在哪里。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赵主任也听了我的这堂课,并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我这堂课作了全面深刻的评价。赵主任这种运用先进的理念的发展评价观,让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来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感触很深啊!
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更不应该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重审我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以学生当初提的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把埋木匣这一部分,在三个问题中得到讲解。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会贯通。
2、《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
[1] [2] [3] [4] 下一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集锦》这一教学反思,来自www.gaofen123.com!http://www.gaofen123.com <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这节课,我按照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流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梳理——拓展延伸进行设计。整个课堂以孩子的疑问为主线,让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把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传统教学,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束缚。可怜的孩子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
而且课上我还躺学生用图表示科利亚买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并口头阐述。既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不过这堂课中,虽然也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是在指导的时候却比较缺乏,他们的朗读还不够到位,不够体现层次性,没有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得到启发。这一直是我教学中的一块短板,所以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朗读教学的研究。
3、《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上得轻松洒脱,学生学得开心自在。
我想问题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把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传统教学,[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束缚。可怜的孩子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
“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句话,让我回味无穷。
【同行评析】
这是《科利亚的木匣》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快乐。剖析这堂课,我们发现,这节课,有几个亮点值得一说:
首先,在识字教学上,能遵循三年级学生识字的水平、特点,让学生预习,通过查字典等多种渠道,运用以前学过的识记生字的方法,自主识字,培养自学能力。课堂上,教师采用“开火车认字学词”“多音字重点提示”的方法,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样,真正做到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花的时间少,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初读感知”这个环节,安排“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集锦》这一教学反思,来自www.gaofen123.com!http://www.gaofen123.com <问题意识。“问题 ”,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由于问题的存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以及精彩的回答,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再次,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环节,以“重点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科利亚的木匣》篇幅较长,段落较多,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段讲解,所费时间多,效果也不好。这节课,林老师抛出问题:“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通过讨论交流、引出重点段落(9~11),在反复诵读中,采用“比跨步”“摆脚印”的方式,知道了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并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总之,这节课,林老师始终用赞赏、尊重、呵护的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
4、《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描写科利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妙用。同样是描写科利亚动作的词,埋木匣与挖木匣却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个不同的动作。
2、加深感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集锦》这一教学反思,来自www.gaofen123.com!http://www.gaofen123.com <不但使学生感悟到科利亚的聪明,而且使学生思维也得以开拓,并领悟到思考问题的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读写训练。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一些道理,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5、《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 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上一页 [1] [2] [3] [4]
《三年级语文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集锦》这一教学反思,来自www.gaofen123.com!http://www.gaofen123.com <+《三年级语文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集锦》相关文章
- 三年级语文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集锦
- ›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掌声》反思
-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东方之珠》听评课反思
-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3》教学反思
-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卧薪尝胆》教学反思
-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露珠》教学反思
-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分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三年级语文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集锦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三年级语文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集锦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三年级语文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集锦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三年级语文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