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两种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是学生学习静态数学向动态数学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今后学习函数的一个重要基础,学好它意义重大。当然,学生初步接触到动态的数学,在观念上转变较难。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预案中,我做了一些精心设计,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反思这一节课,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运用对比,为学生搭建自主建构意义的平台,强化重点知识,拓宽知识面。
意义建构需要在认知系统中找到与之相关联的旧知识作为“固定点”,能作为“固定点”的旧知识,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对立的。课上先出示两个成正比例关系量的例子,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表格中有两种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发现它们的变化规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现比值一定。通过两个例子,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成正比例关系。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抓住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使正比例关系中的比值一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像。
二、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源泉,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学生感知的数学材料,离学生越近,学生越感兴趣,也就越容易接受,对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本节课开始所举的几个例子,遵循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原则,选取的都是学生非常熟悉且感兴趣的例子。这是学生一开始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的重要原因。这些例题不仅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其中包含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要学生将其中变与不变的规律找出来,就显得容易多了。找出规律后,再建立数学模型,也就水到渠成了。当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关系的特点,心中形成一种朦胧的概念后,让学生举例,例子来自学生,不仅创设了开放的问题情境,而且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一系列例子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完整、明确的正比例意义,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向学生提供部分的素材,还有部分素材来自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数学活动。如找量的变化规律、变中不变的因素、对比找出本质特征、猜想、给出定义、字母公式表示、解决问题、画图等,主要由学生进行,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应用”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主人,规律是自己发现的,学完后很有成就感。
四、抓“变与不变”这一重要环节,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像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动力,精心设计问题,就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本节课的所有例子中的两种量都是变化的,这是显现的,而这些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可以按照规律,将题中空缺的数填上。规律,在哪里,如何表述,那就是要找到题中不变的因素。这却是内隐。不同的题型中不变的因素不同。这个不变的因素,恰恰就是两种量关系的本质特点所在。抓住这个本质特点,是掌握正比例关系的关键。因此本节课,时时处处不放“变与不变”这个重要线索,并沿着这一线索提出:“有哪两种量?”、“怎样变?”、“有什么规律?”、“什么没有变?”、“举例说明”、“字母公式怎样表示?”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顺利的引导学生掌握正比例意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Unit 5 Lesson 27&28&nbs
-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反思2
-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反思
-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一
-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二
-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堂评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