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二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当前:首页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二

日期:10-21 12:47:34 |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浏览次数: 803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http://www.gaofen123.com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二,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精确计算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所以这节课中学生的经验难免会对学习新知识---估算产生负面影响。
要想学会估算,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最重要的一步。在生活中,学生的估算经历少,开始出现例题让学生计算的时候,由于学生不知道四舍五入法,很难理解如何正确估计,甚至有些学生先采用了笔算,然后再估算,为估算而估算,这就使估算失去了意义。
因此,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我把例题修改成妈妈带100元钱买学生熟悉的玩具,(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买玩具的经历)一下子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接着提问:“不计算,你能告诉我妈妈带的钱够吗?”这时,学生马上同桌合作,讨论起来。汇报时,有的说:“我把28元的玩具熊看成30元,把43元的遥控赛车看成40元,把24元的积木看成30元,30+40+30=100元,正好够了。”有的说:“我把28和24加起来,等于52,50多加上40多等于90多,所以带100元钱够了……”大家的方法很多,最后集体通过了先估成整十数再计算更简便,也就是估计的数,离哪个整十数近,就估成哪个整十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要更多地体现生活中的估算,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要记住,二年级估算只列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就可以了,不必介绍约等号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一些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 算 并且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 ”的写法,“四舍五入”法 没

www.gaofen123.com

有讲,因为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P32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想如果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创设一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时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准确数时,我们就需要估算。在平时计算时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用估算来判断,如43+18=51 对吗?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确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应选用整十数相加减的方法来估算。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在上加减法估算之前,学生刚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笔算,一直强调计算的精确性。估算却与精确性计算形成了一个反差,对于初学估算的二年级学生,他们往往喜欢用口算的方法去代替估算,而要做到让学生产生一种估算的需要真的很困难。这节课中我首先通过“猜人数”、“猜价格”让学生感受了关键词“接近”、“大约”,从而拉开估算的帷幕。不追求一个准确的结果,而只要一个数值范围,正因为有了这层铺垫,学生对估算由模糊的认识到乐意的接受。在后面的环节中,学生的估算活动也就进行得自然顺利。然后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中理解和领悟估算是一种快捷的巧算方法,更是一种策略,它在生活中及数学课堂中的计算上都能灵活运用,且体现“巧”、“简”这样的作用,从而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学习这个知识的价值所在,并与之前的加减法笔算进行对比,让学生很好的认识了估算这一种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分析及解决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计算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估算这种快捷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我主要想教给他们一种方法——“四舍五入”法,可是随着教学的深入,越来越发现在一些地方单纯用这一种方法其实是并不合适的。例如一个题目是这样的:足球58元、球鞋44元,小明带1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班里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四舍五入”的方法,答案是够了,可是有几个同学提出了这样的意见:我们买东西的时候钱多带一点没关系,如果带少了人家就不卖给你啊,所以我可以把58估算成60,把44估算成45,加起来是105元,所以带100元不够。当时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此后我听了专家有关估算的讲座,并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认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是不能将估算定格在一种方法上,应该积极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多感受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估算,并教给学生估算的多种方法,在计算中利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的准确性等。估算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其实有很重要的帮助,特别是建立学生近似的意识。估算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只有更加深刻地去感受,去领悟估算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价值,我们才能自觉地在我们的教学当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有关估算的方法,很好地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的这种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才能很好地去发展学生在这方面的一些创造能力。

[2] 

www.gaofen123.com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精确计算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所以这节课中学生的经验难免会对学习新知识---估算产生负面影响。
要想学会估算,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最重要的一步。在生活中,学生的估算经历少,开始出现例题让学生计算的时候,由于学生不知道四舍五入法,很难理解如何正确估计,甚至有些学生先采用了笔算,然后再估算,为估算而估算,这就使估算失去了意义。
因此,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我把例题修改成妈妈带100元钱买学生熟悉的玩具,(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买玩具的经历)一下子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接着提问:“不计算,你能告诉我妈妈带的钱够吗?”这时,学生马上同桌合作,讨论起来。汇报时,有的说:“我把28元的玩具熊看成30元,把43元的遥控赛车看成40元,把24元的积木看成30元,30+40+30=100元,正好够了。”有的说:“我把28和24加起来,等于52,50多加上40多等于90多,所以带100元钱够了……”大家的方法很多,最后集体通过了先估成整十数再计算更简便,也就是估计的数,离哪个整十数近,就估成哪个整十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要更多地体现生活中的估算,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要记住,二年级估算只列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就可以了,不必介绍约等号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一些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 算 并且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 ”的写法,“四舍五入”法 没

相关分类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更新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