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结合每个时期的作品,具体分析一下吧。)
12、谈谈白居易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反映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六十八、六十九)、《寄唐生》等诗文中。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必须与社会生活、现实政治密切结合,起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2)、讽喻美刺的创作要求。他说:“作诗意何如,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认为:“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
(3)、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以果树为喻,指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义是内容,言、声是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是根本。所以他强调“系于意,不系于文。”“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在诗歌的形式上,他提出创造能充分发挥诗歌效能的相宜的形式,不墨守陈规,他要求乐府诗“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13、谈谈白居易讽谕诗的主要成就。
白居易的讽喻诗继承了乐府诗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依据现实斗争的需要,加以自己的创造和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独自的特色:
(1)有意识地采集事实,比较系统的全面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时政弊端,创作目的明确。
(2)反映问题的基本方式,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事实加以艺术创造,使之典型化。
(3)一方面事事都有现实的针对性;一方面言直而切,既有锋芒、又能击中要害。
(4)按事物本真的面貌给以形象的具体的描绘,情景真切。为了突出主旨,常在叙事中加以议论,采用鲜明的对比。
(5)语言通俗、朴实直露。
14、韩孟诗派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其次是“笔补造化”说,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既是韩愈、孟郊的诗歌理论主张,又在创作中努力实践它。形成韩孟诗派奇崛险怪的风格。
韩孟诗派的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15、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一是主观化倾向。他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于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人物,使对象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作者的化身。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又进而形成诗境的多义性。
二是他的诗表现出很浓的感伤倾向,可以说感伤色调是贯穿他诗歌的主旋律。且常把忧伤的情绪以艳丽精致的语言表达出来,铸成
三是善用典故,对仗精工,语言清丽。典故的运用,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诗歌的包蕴更丰富、更耐人寻味,并能深化诗歌的主题。李商隐的用典是非常突出的,也是非常精当的。他诗歌“沉博艳丽”、“包蕴密致”的特点的形成,即与此有关。但他的用典过多,有时也造成了诗意的晦涩难懂。所以金人元好问曾慨叹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6、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点。
音调和谐婉转;对仗工整;遣词用字都十分讲究、谨严,经过千锤百炼;用华丽的词藻构成生动优美的形象,表达深刻而真挚的感情。由于这些特点,他的《无题》诗成为经得起反复吟咏的优美的抒情诗。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表达爱情坚贞不渝的句子,可以说成为千古绝唱。但是,虽然他的诗句中浸透了对爱情、对幸福和自由的向往,但是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缺乏打碎封建枷锁的决心和勇气,所以在作品中有时流露出悲观消极的态度和虚无的思想,例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说明。至于“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句则把追求爱情的期望和幻想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虚无主义是有区别的。
无题诗的特点:
(1)感情深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P429)
(2)富丽精工(辞藻艳丽)。(P436)
(3)善于用典。《锦瑟》。(P433)
(4)意象朦胧(多义性)。《锦瑟》。(P431)
17、试比较王昌龄和李白七言绝句的创作。
(请根据王昌龄和李白七言绝句的特点总结!)
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点:
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他的七绝有清刚之美。
(1)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2)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3)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采莲曲二首》“乱如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李白绝句的特点:
(1)在意境上,五言七言俱佳,既含蓄蕴籍,又自然天成。尤其七言绝句与王昌龄齐名,双峰并峙而各具特色。
(2)在风格上,清新明快而又飘逸潇洒。
(3)在写法上,以古入律,融入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又一气贯注的手法。
18、试比较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不同。
温韦同处花间时代,故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必有相同之处:内容重闺情,风格香艳。
而温、韦二人词的风格中不同的,简单地说,温词香软秾艳,韦词疏朗清淡。
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意象的衔接是跳跃性的,需要用想象补充,造成含蓄的效果。在开创“词境”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他可以视作是由诗变词的开创性人物。他的大部分词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其艳丽处有如晚唐诗风,然亦有绝佳而不为词藻所累的近于自然之作。再如《更漏子》、《梦江南》用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无名的愁闷,似无可奈何的轻喟,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此种无心寄托而悲愁深隐的作品,对后世词的发展有更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韦庄以词名世,但他的词写得疏朗、显直,主导风格与温庭筠是不相同的。如果说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注重藻饰,以浓艳见长;那么,韦庄则是对民间抒情给以艺术的加工和提高,多兴会酣畅之作,以疏淡为美。他写词以抒情为主,深入浅出,心曲毕露,故不着力于藻饰,唯将一丝一缕之深情真切地写出。《思帝乡》写的是常见的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放秀美,开启了用词直抒情怀的风气。
韦庄和温庭筠各有所长,各自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温庭筠词中触目皆见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结合,以及香软词境,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是有决定性意义的。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直接抒写情怀意绪,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情的传统,成为南唐词的先导。
19、试论李煜词的创作成就。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TAG:文学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三)》相关文章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五)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六)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七)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三)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一)
-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二)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