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基础教案全集

高一语文

当前:首页 >>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基础教案全集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基础教案全集

日期:10-31 19:52:31 | 高一语文 | 浏览次数: 819 次 | 收藏

标签:高一语文,http://www.gaofen123.com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基础教案全集,

  2.《雷雨》四幕悲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曹禺的成名作、代表作,是我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3.故事梗概:参看课本118页注释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其一)

  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板书),曹禺,1910年生于天津,原籍湖北潜江,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语言大师;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曹禺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板书)。

  《雷雨》是曹禺1933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前夕,创作完成的处女作,次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的发表和上演,把中国话剧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是“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之一,并享有国际声誉。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困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其二)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剧本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生活,揭露资产阶级自私、残忍的反动本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雷雨》是四幕话剧。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篇课文是第二幕的一部分。

  (其三)

  本课是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篇,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单元知识中有关戏剧欣赏的一些内容,让学生对戏剧知识有个基本了解。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

  3.介绍《雷雨》的故事梗概。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场,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思考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5.学生可就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的实质展开讨论,要言之有据。

  6.归纳讨论要点。

  (四)扩展

  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四,把讨论意见写成文字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找出次要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丰富的内涵,体会人物思想的微妙变化。

  3.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归纳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父子相见,却成仇人。周朴园镇压、分化罢工,鲁大海控诉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冲突紧张激烈,你愤我怒,互不相让。其冲突实质是资本家与广大工人的矛盾,反映了尖锐的阶级斗争。

  2.剧作主题:“从性ai血缘关系角度写了一出悲剧,客观上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3.个性化的语言: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归纳、概括出第一场的矛盾冲突实质是阶级对立。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场,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思考: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3.总结出这两场矛盾冲突的社会意义,归纳主题。

  4.根据人物语言和戏剧化的动作,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四)扩展

  组织学生观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舞台说明在剧本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表演朗读来品味戏剧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整体感知

  1.必要的舞台说明:(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烘托出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为矛盾的展开作好铺垫。(2)暗示人物的身份,透露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3)交代人物的出场。

  2.在表演过程中要注意揣摩极富动作性的语言。周朴园的几次问话,从“你一-你贵姓?”和“你姓什么?”到“你是谁?”和“哦,你,你,你是--”,以及他那每一次的不同的声音、姿态和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活动。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三)教学过程

  1.找出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并进行分类,分析其在剧本中的作用。

  2.进行表演指导。

  3.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及时加以评述、指导。

  (四)扩展

  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排演剧本,在校内演出。

  (五)布置作业

  1.学生就剧本中的一两个细节谈谈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课外阅读全本《雷雨》。

  辛德勒名单 ( 节选 )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和电影文学的一般特点,把握全剧情节。

  2、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及意义,把握全剧的主题。

  3、感受作品所歌颂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哪些镜头来具体表现人性的复杂的。

  教学难点:作品是怎样在发展、对比中彰显人性的复杂的。

  学法指导:课前要求学生看电影,搜集相关资料,积累感性认识;揣读作品,把握情节,重点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本主题,感受作品所歌颂的人性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品  2.梳理课文情节  3.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4.讨论写法

  一、简介作品

  《辛德勒名单》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商人新德勒基于良心的驱使,出钱出力冒险营救在它的军需品工厂中工作的上千名犹太人的生命,终于名留青史。导演故意采用黑白片和纪实手法拍摄,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气氛。全片最后用彩色拍摄真实生活中被救的犹太人子女在辛德勒墓前聚首,场面感人。

  辛德勒的名单意味着生存,凝聚着人性之美,是影片的主要体现之物。

  二、研习文本

  1.读课文,正字音,理结构

  (1) 捻(niǎn)    引擎(qíng)    一沓(dá)    惊讶(yà)    濒(bīn)临     噩(è)梦    推搡(sǎng)    罪孽(niè)   噙(qín)

  (2) 情节发展见教参37-38页。

  (3)结构

  ①犹太人的惨景触动心灵

  ②决定花钱拯救

  ③谈判:高斯、服装厂老板

  ④拟定名单:尽可能多

  ⑤出错:女犹太人陷入死地

  ⑥结局:拯救成功      ――人性复苏

  2.讨论人物性格

  (1)辛德勒

  辛德勒是一位商人,也是一名纳粹,他生活放纵,善于交际,曾借助自己在上层社会中的关系而大发战争横财,后因看不惯法西斯的杀人暴行而良心发现,用自己的全部资产建立了“不事生产”的工厂,保护了1000多犹太人的生命。

  辛德勒的性格是发展的。且不谈他开始时的丑恶,在节选部分中,先是惨象引起他内心的震撼,但直到惨剧将要影响到朋友时他才作出抉择。这个抉择的出发点虽有个人的算计,但是当惨剧再一次发生时,他的冒险救人就没有个人私利的考虑了,这样的表现使得人物更真实。

  生活中真实的辛德勒:1993年,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组织授予辛德勒“最正义的非犹太人“的光荣称号。二战后的辛德勒处境极为悲惨,他身无分文,并且开始酗酒,后因饮酒和吸烟过度而死。期间作为回报,那些“辛德勒犹太人”关心和照顾过他们的“大救星”。

  辛德勒的性格十分复杂,他曾经为德国人服务,在捷克斯洛伐克从事侦察活动,并且还参与策划和帮助德国纳粹入qin波兰的行动。同时,辛德勒却是曾经营救过1000多名犹太人,使他们免遭大屠杀,并且用自己的钱财供养这些人吃住,一直到二战结束。此外,他还曾收养过两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儿童,并称自己是他们的父亲。

  (2)高斯

  高斯是一个凶残冷酷、贪婪无耻的纳粹分子。他的许多举动是丧失人性的,但他又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对海伦的态度说明他并没有彻底丧失人性,辛德勒试图唤起他的人性,尽管没有成功,但他瞬间的犹豫正说明他身上还有一定的人性,但他无法使自己的人性战胜自己的兽性,最终成为一个彻底丧失人性的人。他和辛德勒的对比,说明有时候人性战胜兽性并不是容易的,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个形象的塑造,使影片对人性复杂性的表现更加深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 更新

高一语文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