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

当前:首页 >>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日期:10-31 19:53:46 | 高一语文 | 浏览次数: 322 次 | 收藏

标签:高一语文,http://www.gaofen123.com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一、整体把握

  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短歌行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诗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年他41岁。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一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官场,回到家里,亲身参加耕种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欣悦。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辞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过程的作品。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不一定是愤激之词。表达类似意思的诗句在他的诗歌里有不少,如“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所谓“俗”“世情”“人间”等语,指的是士大夫之间应酬交往、官场上迎送酬酢等。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用如此愤激的语言指斥官场,在陶渊明此前的诗歌里没有出现过,它表明诗人此时已彻底醒悟过来。“尘网”一词代指官场,同时又与下文的“羁鸟”“池鱼”相应,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羁鸟”和“池鱼”都失去了最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而诗人的处境和它们也没什么区别。“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这两种景象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陶渊明还有这样的诗句:“望云惭高鸟,临渊愧游鱼”。“羁鸟”“池鱼”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而本性是难以改变的,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大河里,诗人也还是要归隐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以上这八句诗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方宅”“草屋”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诗人的要求很低,田地十余亩足矣,住所有几间草屋就行;“榆柳”“桃李”,是农村人家房前屋后常见的树木;“远人村”“墟里烟”“鸡鸣”“狗吠”是乡村里常见的景象声音;“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的是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作者笔下的田园乡村生活平淡无奇,然而这几句诗读起来有着盎然的诗意,并且能从中感受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

  “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回应前面写自己的住处和心情:“无尘杂”,没有世俗之事的烦扰;“有余闲”,日子过得安闲舒适。正因为如此,才真正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这里的“樊笼”即上文的尘网,指官场生活,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樊笼,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就会处处皆春,其乐无穷了。“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 更新

高一语文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