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讲析第3段:
指定学生朗读作者写《序》时的时代背景部分,再指定学生朗读作者对国人的希望和告诫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2层意思归纳段意。
提问。明确:第3段,反复说明写作目的,指出当前国内形势混乱,勉励国人继承先烈遗志完成革命事业。
问:第3段的2层,哪一层直接体现写作目的?
明确:第2层。
问:为什么要先写第1层的内容呢?
明确:作者指出当时的国内局势,“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这就是说,武昌起义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并未根本动摇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各地军阀在帝国主义的主使下互相倾轧,长期混战,局势之混乱,较清末更甚。在这种情况下,“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的,也就是作者“30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当然无法实现了。这就从形势严峻和革命主张没有实现两个方面,说明这次“讨贼督师”的革命任务,确实“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说明当前革命的任务尤重于30年前。
第1层对时局和任务的精辟分析,正是第2层对国人提出希望的有力根据。
问:第2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议论。明确:
作者先从正面提出希望,勉励国人学习先烈们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帮助他“完成此重大之责任”,接着从反面发出告诫,如仅对先烈遗事空发感慨,而无投身革命实践的实际行动,则有负于烈士,无益于革命。文章连用两个感叹号,前者显示希望之殷切,后者显示告诫之郑重。这一层与上文一样都是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只是赞颂之情显得更内蕴了,也更深沉了。
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说:“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从这里,可见作者写这篇序的真正目的,也可见作者当时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了。
(四)小结:作为一篇书序,当然应与《事略》一书有紧密联系。第1段赞颂烈士精神,与《事略》的主要内容有关,第2段说明迟编与《事略》的编纂经过和困难有关。第3段对国人的勉励,则与如何读《事略》有关。全文3段,贯穿赞颂之情,而又因势利导,归结于写作目的。该序可谓:忧国忧民,饱含激情;顺理成章,层次清晰;卒章见志,观点鲜明。
(五)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朗读,要求读音、句读正确,并注意读好饱含强烈感情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笔译第1段和第3段的第2层。
第二专题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教学内容:
◎ 灵魂的对白
雷雨(节选) (3课时) 曹禺
◎ 美与丑的看台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法]雨果
◎ 人性在复苏
辛德勒名单(节选)
教学目标:
呈现方式:
活动体验
课时安排:
课时
《雷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阅读剧本,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并得到展现的。
2.了解作者是如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人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可在课外组织学生排演戏剧。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四)美育渗透点
1.体会剧本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
2.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这对较好地理解内容、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等是必不可少的。作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周朴园就是当时由封建地主转化为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他既有封建地主的专横、残忍的一面,又有新兴资本家的自私、贪婪和虚伪的一面。
2.理清人物关系。《雷雨》的人物关系复杂,弄不清关系就无从了解剧本。
3.熟悉情节,理清层次,从总体上把握人物。
4.分析典型细节(语言、表情、动作等),深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当侍萍叙述30年前梅姑娘抱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水自杀时,周朴园是(苦痛)“哦!”和(汗涔涔地)“哦”。从他的表情和神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抛弃侍萍并非毫无内心痛苦,对自己的抛弃行为,他是有“不忍”和自责的。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作者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但是他强调,不能用要求剧本对某一重大社会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或价值判断的“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去硬套他的剧作。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态度。过去人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也被认为是虚伪、假善。现在人们基本上认为,根据周朴园和侍萍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现,周朴园与鲁侍萍30年前应该有过真挚的爱情,30年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还是有诚挚成分的。其理由,一是30年后,侍萍见到周朴园时的情绪表现,相认之前,侍萍对周朴园是试探(对自己的感情)多于怨恨;相认后,对30年前的旧恩怨,也没有把责任全部推给周朴园,而是说“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被你们家赶出来”“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这里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显然表现她也觉得自己被赶出来主要责任在“你们老太太”而不在周朴园。二是从周朴园30年后与侍萍重逢时的情形来看,30年来,周朴园一直保留关窗习惯,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等。就时间上来说,虚伪30年太难以理解。就情理上说,周朴园没有必要虚伪。那么,如何解释周朴园知晓侍萍没死且就在眼前时他又变得冷酷呢?曹禺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他(周朴园)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心狠起来了。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30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来对付。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因此,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就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矛盾来概括。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阶级的对立和情感的矛盾冲突是鉴赏这部分戏剧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解决办法
1.适当介绍作者写作《雷雨》时的思想基础。当时作者虽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认识他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性,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
2.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价。如初恋难忘说、年轻貌美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良心发现说、内心平衡说等等。引导学生作分析比较,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
3.强化朗读,注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鉴赏。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在介绍完作者及剧本的写作和特点后,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朗读和讨论。大致遵循阅读一朗读一分析一讨论一归纳的顺序进行。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微妙变化。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要言之成理。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指导学生排练成戏,在全班演出。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找出主要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2.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握戏剧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当代剧作家。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年人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1928年入南开大学,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期间,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土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为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大学毕业前,写出震惊世界文坛的处女作《雷雨》,后陆续创作了《日出》、《原野》等。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基础教案全集》相关文章
- › 高一语文必修一《静女》教案
- › 高一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归纳
- › 高一语文粤教版第一册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
- › 高一语文必修1试题及答案
- ›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 ›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基础教案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