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1)地壳中最多的元素:O (2)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Al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3)海水、人体中最多的元素:O13、化合物的命名:
(1)两种元素化合:“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Fe3O4四氧化三铁,P2O5五氧化二磷,Ca(OH)2氢氧化钙;(2)金属与酸根化合:“某酸某”,如CaCO3碳酸钙,CuSO4硫酸铜,NH4NO3硝酸铵。
2、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15、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灭火的方法:
(1)移走可燃物;
(2)隔绝氧气(如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3)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如房屋着火时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热和气体导致爆炸。一切可燃性气体、粉尘、在遇到明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也有物理变化的爆炸如车胎爆炸)。18、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6、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21、化学符号的意义:
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化学式:①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①。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微观意义。
7、常见的酸根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S2-(硫离子)。
8、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一、稳定。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9、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就是说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食盐36克。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若要分离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应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10、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小,酸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强。
1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钾、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汞 、银、 铂、 金)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来(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盐酸或稀硫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初二化学基础知识提纲》相关文章
- › 初二化学练习:方程式计算题
- › 初二化学之“三”(人教版)
- › 初二化学上册知识:“一定”与“不一定”
- › 初二化学教学计划与目标
- › 初二化学下册复习资料学习与知识点大全
- › 初二化学难题:铁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二化学基础知识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