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实录整理、点评: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
教师课前板书: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爱如茉莉
弥 漫 诗 意
课前交流:请同学们读老师的名字。
一、引入。
齐读课题。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
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
(学生说)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
(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
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评价:这部分的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设计上了无痕迹,开始已经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反思:学生现场反应不是很好,一是因为对课文不很熟悉,所以读词,说话不流畅;更主要是平时缺少这样的训练,所以不能很好理解教师的意图。可以看出,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建议: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说一说,然后再交流,实现真正的顺学而导。
二、读书。
师: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师:自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声音较小)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很投入。读出声音,轻轻地读。
(教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小声交流)
师:可以从一句话,一件事中,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中看出来,哪些地方流露出来?画下来做上记号。
评价:本部分的设计看似平常,仔细体会,意味深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师板书这两句话本身也是语文的文化意味的体现。语文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是充满语文气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语文的最终目的和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教师用自己的语言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学生知道做什么,知道怎么做。这样长期训练就可以真正学到语文,并且具备自己的学习方法。
反思:很多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有的是因为教师自己缺少文化底蕴,所以教师语言干瘪,不能传递文化气息;再就是目的不明确把语文课上成其他类型的课;现实中,很多语文课设计意图也很好,但是往往直奔主题,这个主题是教师执教的目的,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但是往往因为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具体化,学生不知应该怎么做。没有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感受到怎么学习语文,所以最终总是效果不好。应该从这堂课的设计及执教方式
[1] [2] [3] [4] [5] 下一页
+《薛法根:《爱如茉莉》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相关文章
- › 赏析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词语教学
- › 薛法根《螳螂捕蝉》(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
- › 薛法根:《爱如茉莉》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 › 薛法根:《生命桥》教学设计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薛法根:《爱如茉莉》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