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到有老师感叹:“语文到底怎样了?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这番感叹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些许尴尬。可不是吗,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学说繁多,流派纷呈,让人应接不暇;语文课堂可谓花样翻新,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但静心审视,可以发现语文课堂有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草盛豆苗稀”的虚假繁荣,语文的本体往往会被游离于教学内容的热闹场面所遮蔽,使人越发觉得语文课似乎又失去了它的本真。那么,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应该要干什么?这些看似清楚的问题,如今却变得有些模糊了。这些看似简单的命题,却关乎着语文的本原和本质,值得我们好好地去追、去探索。
一、语文就是语文,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
【课标】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案例】
《三顾茅庐》(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这里的美景可真令人陶醉啊!谁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男同学回答问题比较踊跃,奖励你们一起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师:看到美丽的景象了吗?
生:看到了!
师:这美丽的景象为什么能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呢?
生:因为作者选择了几个很有代表性的景物。
生:作者还用上了许多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了它们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用心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去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美景吧。想不想用优美的语句把它描绘出来呢?
生:(齐答)想!
师:老师有两点要求:1.用“来到……只见……”的句式来写;2.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并抓住它们的特点来写。还等什么?赶快动笔吧!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写后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星期天,我和妈妈来到南湖公园散步,只见那里的假山形态万千、树木郁郁葱葱、鲜花色彩斑斓,湖水清澈见底,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师:听了他的发言,你们感觉如何?
生:感觉公园很美,是个景色宜人的地方。
生:在这样美丽的公园里散步,心情一定不错。
师:(用实物投影打出该生写的话,边评讲边圈画)是呀!这位同学选取了南湖公园里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物,还用上了不少好词:形态万千、郁郁葱葱、色彩斑斓、清澈见底、流连忘返,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所以才会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老师奖励他一颗星,我们要向他学习。
师:谁还要交流?
生:春天来了,我们全家来到梅花山,只见那儿的梅花竞相开放,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争奇斗艳,好一片花的海洋啊!
师:听了你的发言,大家都陶醉了。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感悟】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者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注意从语言文字入手,强化读写训练,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揣摩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又能领悟到文章的形式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模仿,学以致用。如此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切实地改变“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语文教学状况,充分地突出语文教学的本质,使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由这个案例,我不禁联想到现今的一些语文教学,为了张显文本的人文价值,教师往往抛开语言形式,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发掘上,进行着就内容谈内容的繁琐分析。这种脱离文本语言进行空谈的倾向,恰恰是把语文的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一种虚化语文学习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势必会造成语文本体的失落。
诚然,文本内容需要探讨,但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精湛,体味到它的艺术魅力,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情感的深处,跨越时空,思接千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所以,语文教学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嚼出文字的滋味。关键是要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得两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
二、语文就是语文,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
【课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
《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请把文中的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用笔勾画相关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语句?
生:(读)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请你们再仔细地读读这句话,体会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具体方法。
(学生自由读句子体会)
师:你们体会到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具体方法了吗?
生:爸爸是用他所看到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师:你们也能像爸爸这样用身边的一些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吗?
出示句式:
你,,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生1:你瞧,烈日当空,连马路上的柏油都快晒化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你是用马路上快晒化的柏油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生2:你听,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喉咙都叫哑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你动用了听觉,用知了的叫个不停这个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很好!
生3:你摸,水池里的水已经有些烫手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看来,你们已经学会查“无字词典”了,学会查“无字词典”真有意思!
【感悟】
这个教学案例中,教者能够立足文本,关注语言,强化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化地理解感悟语言。教学中,教者先让学生动手画、动嘴读、用心悟,引导学生体会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方法。教者不止于此,还对文本进行进一步挖掘,利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与生活体验相联系,把自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教在《掌声》的三个空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