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更多地着眼于技术层面的操作,致使许多教师缺乏主体意识,认为培训是“任务”,是“负担”,是“劳其筋骨”,这就造成了校本培训的高耗低效。随着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深入开展,我们已经对校本培训的内在规律和行走方式作出了新的审视,我们发现,凡是校本培训有所成就的学校无不具有独特的校本培训文化。
文化是“组织成员分享的,无意识运行的,在一个基本的方式下定义的,对自己组织的观点和对它的环境的更深层次的假设和信仰”。因此,文化对人的感染是深远的、持续的,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校本培训文化也是如此,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惯性与感召力,将在根本上促进教师完成“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转变,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内涵上看,校本培训文化主要体现在“共同的发展愿景、开放的反思环境、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竞争氛围、开明的管理风格、创新的造血功能”等方向上。
一、 和谐、开放的管理文化
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背景下的校本培训,要着力于建设一种“和谐、开放”的管理文化,减轻“压力”与“阻力”,形成“引力”与“动力”,以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让规划引领发展
校本培训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系统,因此,学校有必要构建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保障校本培训健康开展。从教师培训的动因分析,校本培训的管理重心应落在引导上。学校和教师都要从各自的层面上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科学思考,制定整体规划和阶段计划。学校要对本校教师专业水平划分层次,采取分层培训、分类指导、分步提高的方式。这样,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以及如何行动就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改变以前那种朦胧自发的状态。同时,建立“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档案袋”。档案袋是一种代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倾向等情况的资料集。不仅承载着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而且也为教师对专业成长过程进行系统细致的反思提供依据和工具,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的有效手段和模式。
2.让评价趋向多元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呈正相关。因此,学校要探索校本培训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内在情感、意志、态度,以提高他们参与培训、提升素质的积极性与成就感,最终达到“自找压力、自定目标、自我塑造、自主管理、自由发展”的积极状态。在评价的方式上,可通过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获得前进的动力;可通过互动评价,达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动发展;可通过领导评价,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可通过专家评价,指明自己的发展方向等。在评价中,教师与同事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合作交流,分享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的评价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协助教师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超越自我和实现其理想生命状态的生成过程。
二、 自主、合作的学习文化
“走向学习的培训才是真正意义的培训”,构建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文化是校本培训的根本使命。学校要为校本培训营造宽松、互动的学习环境,搭建对话、交流的学习平台,培育自主、合作的学习文化,创造良好的学校生存和教师发展环境。
1.让学习成为习惯
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制定学习制度和读书行动计划,开办学校教育书店,举办读书沙龙,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全员培训和理论与素质考试,建设“书香校园”,引领教师与书籍为伴,与大师对话,“让读书成为习惯”,使教师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原理之上。另一方面,加强实践学习。采取案例研读、观摩研讨、微格教学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教师进行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实践中增长教育智慧,使教师的发展建立在“实践文化”的基础之上。
2.让互助成就共赢
一方面,要开展教师互助。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培训的标志和灵魂,旨在形成学校学习合作文化。学校作为民主、开放的学习化组织,十分需要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和合作研究,只有教师集体参与研究,才能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形成教师通力合作的研究氛围和教师之间积极合作的伙伴关系,才能构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和发展的研究文化,形成一种共同的教师生活方式。当前尤其要加强教师在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交流、对话、协作等,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政和孤立无援的现象,加强彼此之间的专业切磋和协调合作,共享经验,共同成长。另一方面,要建立校际交流。校际间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校际间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差的学校得到较快发展,提高不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水平。即使处在相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不同学校之间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校际的教师交流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通过校际交流,教师接触不同的学校文化、教学情景,融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这对于丰富教师经验,提高教师素质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校际交流的主要形式有选送教师外出参观、取经、参加学术交流和教研活动。请校外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来校作报告等。
三、 反思、创新的研究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需要学校文化建设的依托。反思加创新的研究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新的学校研究文化既是课程改革深化的要求,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对课程改革和实施具有根本性的保障作用。
1.让反思生成智慧
美国教育家杜威于1933年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反省的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得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这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智慧型教师。反思性教学为教师理解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果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行为成为一种反思性的实践,那么也就意味着教师变革了传统的课程实践模式,成为了反思性的课程实践者。首先是写反思日记。这是一种很好的实施办法。教师在具体执教过程中往往难以完全体现出教案中的设计构想,这其中的原因是需要及时反思和探究的。在一课时或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教师写下教学的心得体会,列出当日教学中所遇到的或所看到的成功及不成功的教学事件,以及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事件中包含着哪些理论,如何改进等等,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其次是参与行动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提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展开调查研究。教师可充分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文献等多种方法,并通过课内、课外活动,作业批改,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了解和研究,逐步地减少对教学工作认知 www.gaofen123.com 上的偏差。行动研究不仅在改善教学环境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在整个学校教师中间形成一种调查研究的氛围。让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经验的描述和分析,形成反思,内化理念,生成智慧。
2.让创新伴随成长
创新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素质。面对这个越来越需要创新的时代,创新型教师是未来教师的主流。而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学校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形成教师的科研文化,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首先要鼓励教师敢于创新。在校本培训中,学校引导教师确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鼓励教师自觉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不固执己见、不故步自封,勇于自我否定,善于吐故纳新。同时,学校要为教师的“创新”提供开放、宽松的管理空间,允许失败,立足长远。其次要引导教师善于创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在校本培训中,应该鼓励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教学问题,不要盲目崇拜,盲目套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
上一篇:课题研究缺乏实效性的五大根源
+《校本培训的文化视角》相关文章
- 校本培训的文化视角
- › 小学2013年寒假校本培训计划
- › 2013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校本培训工作总结
- › 寒假教师校本培训学习总结
- › 小学暑期校本培训工作总结
- › 中学“上好课”专题暑期校本培训工作总结
- › 关于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校本培训的文化视角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校本培训的文化视角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校本培训的文化视角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校本培训的文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