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反比”,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中的佼佼者为例做对比教育学生,达到激发学生上进的目的。应当说,是正确的运用“反比”,但如果运用的过量,就很可能产生副作用。事实上,教学中教师过量地运用“反比”是较普遍的,达到的效果应引起警觉。
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师看到同班、同龄学生的成绩突出,就把他树为班里的榜样,特别是向学生介绍成绩时,往往会讲:“×××是你们中的同龄人,他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而你们呢?我看你们连他的一半也不如。”或者说:“你瞧,人家的家庭条件那么差,可学习成绩这样好,你呢?正好相反,条件那么好,可学习一团糟,是怎么搞的?”教师的话语中,句句充满了埋怨和责备,儿童的自尊受到伤害,收到的效果,适得其反。
怎样使“反比”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呢?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人为地拉大学生与榜样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可望而又可及的感觉,产生想追上去的动机和愿望,比如美术课上,有一个学生画得很好,这时教师不妨说:“这画画得真好啊!不过我觉得他不是天生的,其他同学如果认真琢磨,细心地画,肯定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或者说:“同学们,我们只要拿出自己的本领和他比一比,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行,有信心吗?”这样学生的兴趣、激情会调动起来。反之,教师恨铁不成钢,带着情绪不恰当地运用“反比”,只能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觉得优秀离他太遥远, 自己根本无法相比,因而索性拒绝追赶。
上一篇:挫折教育——爱心的另一只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