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课的学习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本课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普遍缺乏认识这一现象进行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感知1克、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1、贴近生活,激趣引入。
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出新知,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
2、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教学中,通过掂一掂的动手活动引导学生具体感受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在实践活动中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爱数学的兴趣。
这一节还存在的问题是,对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同学来说,还没有完全学懂,还要个别进行辅导。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教学案例: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师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榨菜、方便面、香皂、小吃等物品,先猜一猜并在包装上找一找它们重量是多少。
(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
(1)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觉1克和1千克物品有多重。如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三个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2)验证猜想
教师简单介绍天平构造,使用方法。并用天平称物品的重量,验证它实际重量或用其他的方法来称物品的重量,如用弹簧秤。
(3)小组合作、交流并汇报结果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做书中“做一做”题目。
2、开展“寻找克和千克”的活动,在校园里、家中、商店里寻找哪些东西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做好记录,向老师、家长汇报。
四、梳理知识、全课总结
你学到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有待解决?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课标提出的学生自主探索,主动体验的目的。本人实践后有如下的体会:
1、要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方便面、一块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
体验重量单位克和千克。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比较、用天平秤来验证,就使得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因为学生的学习材料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都是小朋友经常接触的东西,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是小朋友熟悉和感兴趣的,利用这样的材料进行教学,易于消除学习的紧张不安情绪,使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有关,数学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2、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感受较少。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本课中,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去感悟物体有多重,教师做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这里主要体现了两个层次:①从已知推出未知;②从估计到精确再到估计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认识也逐步清晰。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3、自主探究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估计1个2分硬币和一个苹果的重量,学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来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数学呢?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因此根据课标和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把直观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如1克的物体(一个2分的硬币、1克重的砝码)、1千克的物体(1袋味精、2袋盐、1千克的饮料)的展示,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1千克=1000克的计算方法。运用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激活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
www.gaofen123.com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课的学习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本课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普遍缺乏认识这一现象进行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感知1克、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1、贴近生活,激趣引入。
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出新知,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
2、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教学中,通过掂一掂的动手活动引导学生具体感受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在实践活动中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爱数学的兴趣。
这一节还存在的问题是,对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同学来说,还没有完全学懂,还要个别进行辅导。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教学案例: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师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榨菜、方便面、香皂、小吃等物品,先猜一猜并在包装上找一找它们重量是多少。
(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
(1)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觉1克和1千克物品有多重。如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三个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2)验证猜想
教师简单介绍天平构造,使用方法。并用天平称物品的重量,验证它实际重量或用其他的方法来称物品的重量,如用弹簧秤。
(3)小组合作、交流并汇报结果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做书中“做一做”题目。
2、开展“寻找克和千克”的活动,在校园里、家中、商店里寻找哪些东西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做好记录,向老师、家长汇报。
四、梳理知识、全课总结
你学到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有待解决?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课标提出的学生自主探索,主动体验的目的。本人实践后有如下的体会:
1、要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方便面、一块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集一》相关文章
-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集一
- › 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 › 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教研组教研总结
- › 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 › 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 › 2013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 › 二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进位)》教学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集一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集一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集一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