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作文网作文素材优秀素材关于人生哲理的作文素材

优秀素材

当前:首页 >> 关于人生哲理的作文素材

关于人生哲理的作文素材

日期:10-28 20:24:05 | 优秀素材 | 浏览次数: 752 次 | 收藏

标签:语文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库,http://www.gaofen123.com 关于人生哲理的作文素材,
关于人生哲理的作文素材

导语:哲理是穿破世相的洞明,哲理是把握人生的睿智;哲理是血泪苦难的结晶,哲理是沧海桑田的见证;哲理是梦中人的警钟,哲理是醉酒者的解药;哲理是日月星辰江海山岳,哲理是柴米油盐甜酸苦辣。哲理啊,就是生活! 

材料一:有位穷老太太去市场卖祖传的一把宜兴紫砂小茶壶,起码有200年历史,以后就算不加茶叶,水中也会有茶香,是件好东西。有人愿意以三两银子的高价购买。岂料老太太觉得茶壶太旧,不好意思要这么多的钱,就用水反复清洗了。买主回来一看,里面的茶垢全洗干净了,便说,就是5钱银子也不值了。请以“价值”为话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提示:“茶壶”的价值在于它的悠久的历史积淀而成的“茶垢”。“老太太”的“失误”囿于一种传统的、世俗的思想方法,她未能认识旧茶壶的价值,以为茶壶太旧,就用水反复清洗,从而丧失了旧茶壶特有的价值,这是一种狭隘的、僵化的价值观。由此联想到有人用水枪冲洗孔庙,结果使珍贵文物毁于一旦的事,都是无知者所做的蠢事,他们目光浅陋,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光是对待文化遗产方面,推而广之,在生活中“老太太”式的做法比比皆是,如将沉香木做柴火,还埋怨它有一股怪味等等。 


材料二;水,滋润万物,是生命之源; 
        暴雨倾盆,江河泛滥,也会带来灾难。 
        水,看似柔弱,却能把坚石滴穿; 
        汇成洪流,更可穿峡破谷,一往无前。 
        水,演绎出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流淌着古往今来多少悲欢…… 
请以“水的联想”为话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问题不限。 

提示:水是柔弱的,又是坚强的;水给我们带来欢乐、幸福,又使我们沉浸在痛苦和悲伤之中。水的两面性使我们联想到生活中许多相类似的人和事物。关键是要找到像水一样具有象征意义或比喻意义的人或事物,写出它们的双重特点以及你对此的看法,或记叙,或议论。如记叙柔弱的女子具有顽强的个性的故事,如对于“科技”既给人类带来福音又使人们感情冷漠、人文丧失的两面性进行阐述,提出看法。 

材料三: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说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以此为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提示:对于同一个事物、同一个问题,由于立足点不同、心态不同、处世态度的不同就会产生绝然不同的结果。比如对“苦难”,强者认为是垫脚石,而弱者认为的深渊;比如对“月亮”有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有人认为“月是故乡明”。可以选择某一个事物或问题,从一个角度,分析其多方面的原因,得出诸如“摆正你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等观点。 

材料四:一只鸟儿单独栖息在沙漠中的一株枯树上。这是鸟儿惟一的栖息之所,它认为天底下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但是有一天,这棵树被风暴刮倒了,可怜的鸟儿只能竭尽所能,千辛万苦的飞到百里之外,另觅栖息之处。终于,它来到了一座巨大的森林,林中结满了累累果实。请以此为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提示:离开一些我们依赖惯了的人或事,将刺激出原本在人们生命中的潜能,我们可以发现并认识新的领域,带来更大的成长和启发。当失去了一些以为可以长久依靠的东西,自然会有难过及割舍的痛苦,但其中却隐藏着无限的祝福和机会。日后回首时,你才惊讶自己成长的痕迹,是那么清晰明显,甚至是令人满心喜悦。我们有时以为命运捉弄人,而当上苍要把更大的祝福赐给我们时,我们却又不以为然,徒然失去机会。太多时候我们期待上苍的恩典,结果反而失去更宝贵的福分。 

材料五: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却反其意说,他要在自己的戒指上也刻上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他认为,什么都不会毫无痕迹地淹没;今天迈出的任何一步对于未来都会具有意义。是的,时间无法消灭过去。只有麻木的人才会遗忘。请以此为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提示:两句话合起来看,辩证地说明“存在”与“消失”的内在关系,“一切都会过去”强调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时间一去不返,生命终将一死,甚至生活中的一切都必然走向消亡;而“一切都不会过去”是就事物的产生的影响而言的。它尽管最终会消亡,但它毕竟曾经存在过,必然对我们的生活发生作用,产生影响。联系我们的人生来说,既要直面人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又要珍惜生命,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六:沙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请以此为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提示:世上好像最不值钱的东西往往最宝贵,除了沙,还有空气、水、阳光……由此看来,贵与贱也是辩证统一的。普通的事物中富有深刻的哲理,外表朴素的人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平凡事业往往有着伟大的意义,简单的生活中蕴含着人生的真谛。也可以联系个人来说,也许你总觉得自己普通如沙子,但如果你能挖掘自己的潜能,同样能够使自己的人生发出金子般的光辉 

材料七:有一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榛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一个旁边的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请以此为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提示: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想抓住的未必就是榛果,它可能是金钱、权力,也可能是地位、荣誉,还可能是爱情、梦想……,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否则你除了烦恼以外什么也得不到。也可以从这个小故事中阐明得到与放弃的辩证关系,只有放弃才能更好地得到,不能一味地想要获得,不想放弃。 

材料八: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欣赏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这手像极了,老师,我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这真诚的赞美引起了罗丹的沉思。他猛然操起一柄斧子,把雕像的双手砍掉,一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也惊奇了!请以此为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提示:罗丹砍掉雕像的双手,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因为局部的美而割裂了整体和谐之美。由此可揭示整体和局部辩证关系:整体由局部构成,局部也离不开整体;不能为突出局部而忽略了整体。 

材料九:这是一片起伏的灌木从生的原野,灌木上结着鲜红的大小不一的浆果。有一天,三个年轻人从这走过,被这繁星般美丽的浆果吸引住了。他们约定,从小路的起点到终点,每人摘一枚浆果,看谁摘取的最大。当然,每人只能有一次采摘的机会,而且只能一直朝前走,不能走回头路。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年轻人,你怎样摘到一颗较大的浆果?这一段路途的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请以此为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提示:也许你会一开始就摘了一个较大的浆果,后来看到更大的浆果时后悔不迭;也许是一路上没看到令人满意的浆果,走到最后只能随便摘一个了事;也许你先一路观察比较,确定自己想摘的浆果的大小,然后看到中意的便把它采摘下来……你会发现,采摘浆果与人生何其相似:都是“一次性”的,都是一去不复返的,那浆果就是人生目标,由此可以论述在人生之路上如果我们没办法做到最好,就让我们做得更好的道理;或者由后悔和失望的人生启示我们,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可以从确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性的角度谈正确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材料十:一滴水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请以此为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提示;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菩提。”古语云:“窥一斑而见全豹。”一滴晨露中能映照出整个太阳,“小”与“大”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截然对立、毫无联系, 
由此我们明白细小的事物中同样蕴涵着人生的真谛,日常琐屑中同样能领悟生活的本质。不过世上也有目光如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也有心存芥蒂难以容人的人,所以,只有敏锐的目光才能“一叶知秋”,洞悉宇宙的奥秘,只有宽广的胸怀才能拥抱整个世界。 

材料十一:世界知名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度日如年,获得一本棋谱后,他成天研究棋谱,并在脑子里对弈,从而日子过得飞快,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苦全然赦免。可是生活中有许多人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赦免。请以此为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提示:一个在囚牢里的人,因为精神有了寄托,日子过得轻松愉快,而许多自由的人却作茧自缚,度日如年。两相对比中,我们不难明白环境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可否认,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但“境由心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自己。面对他人的成功和幸福,何不表达自己真诚的祝贺,并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何不去享受那奋斗的欢乐与成功的喜悦。阴暗的心灵永远感受不到阳光的明媚,永远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只有解除心灵的监禁,走出封闭的心灵,才能让自己生活得乐观、高尚、洒脱,才能真正成为自我。 

材料十二: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请以此为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提示:按照常理看,付出的汗水越多,得到的收获也越大,为何愈加勤奋,离成功愈远呢?其实,古人早就说过“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味贪多求快,往往违背了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结果适得其反。其次,一个急于求成的人往往心浮气躁,心猿意马,不能做到凝神静气,心无旁骛,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当然,你也可以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加以阐述:《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任何事物,如果只是蛮干死做,而不开动脑筋,那就难成正果。 

资料库 
1、面对秋天的落叶,一位哲人说:“它不是凋零,不是陨落,它是胜利者的凯旋。” 

2、门捷列夫把一个个化学元素及其性质写在一张纸牌上,在摆弄这些纸牌时偶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有人感到非常惊奇,曾问他怎样想到元素周期律的,门捷列夫听了,大声笑起来,回答说:“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20年,而您却认为坐着不动,5个戈比一行地写着就行了!事情并不这样!” 

3、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 

4、世界上的许多东西正在越变越大;建筑物的高度已达到510米,游艇上的活动面积有3个足球场大,飞机客仓能安置650个座位……于是引起了人们对“大”的思考和议论—— “越大就意味着越好吗?” “大,又有什么不好呢?” 

5、最近,一本名为《我平庸,我快乐》的书被许多人摆上了案头。在书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女儿成长中的许多趣味琐事,由衷地表达了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拥有庸常而快乐的人生——作者称之为一种“新型育人理想”,并因此而认为:“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你同意这种观点么? 

6、以前杀灭棉铃虫用农药,只要在棉花种子里转入“苏云金杆菌”基因,棉铃虫吃了棉叶就会呜呼哀哉,但不是棉花天敌的君主斑蝶,吃了棉叶也会死。这种“不管好虫坏虫,是虫就杀”的转基因技术,不可避免地对生物多样性将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在日前举行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研讨会上,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卢宝荣等专家呼吁:我国应加强转基因生物的生态风险研究,不要让转基因生物悄悄“毁”了生物的多样性。 

7、《文汇报》报道,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某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4月底春游时,老师布置一道以“春天”为题的作文。全班61名学生中大多以“春天好”为主题,赞美春天和风细雨、花红柳绿。惟有王聪同学认为“春天并不好”: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冷热不均,忽冷忽热……在作文讲评课上,老师说:有同学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 

链接:春天好不好? 

8、顾城《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9、1900年左右,联邦政府努力消灭黄石公园里的狼群,这样再也没有狼吃掉公园里的海狸了,而且公园的游客也不用再惧怕凶狠或疯狂的狼群袭击他们或他们的孩子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黄石公园里的狼绝迹了。同时,由于狼日渐稀少乃至绝迹,麋鹿的数量开始激增。随着麋鹿数量增多,他们吃的东西越来越多。麋鹿吃光了小溪旁的所有植物——荆棘、灌木和低矮的树木,生长在水边的柳树和白杨。海狸要靠柳树和白杨生存。所以黄石公园里狼绝迹的一个最让人意料不到的影响就是海狸的数量剧减。本来狼是吃海狸的,所以你会以为狼没有了对海狸好才对,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 

关于黄石国家公园 

10、在一次孤寂的夜行途中,安徒生遇到了美丽的叶琳娜·瑰乔莉,两人深深相爱,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她的爱,因为或许由于这种爱情,他无数华丽的童话会黯然失色,一去不返了。到那个时候,他的生命又有什么价值呢? 
    安徒生一生写下了二十本童话集,一共一百六十八个童话和故事。他在临终前曾经对一位青年作家说:“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估计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并且白白放过了这种时机,那时无论想象是怎样有力和灿烂,也该让位给现实。”当然,他也得到了丰盛的收获:他以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丹麦文学在全世界的地位;他以一个人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充满爱与幸福的童话天堂。 

金蔷薇-《夜行的驿车》作者:(前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11、小草,你步调固然细微,但你脚下却拥有地球。——泰戈尔 

泰戈尔 简介: 
    泰戈尔,R,(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集》。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解读]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情,准备工作非常重要。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原文出自《论语·魏灵公》,更有“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的意义在内。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读解】    
  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修养从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 
  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在得到提高。 
  其实,这也正是《颜渊》篇里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的道理。 
  从另一个角度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选择交往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1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原文】 
    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鲁国邑名。《山东通志》认为在今山东高密县东南。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办不成大事。 
【读解】 
    孔子反对急功近利。 
    公元前658年,晋国人以宝马美玉献给虞公,要求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公不要答应晋国的借道要求,但虞公贪图宝马美玉而不听劝谏。结果,晋国人灭虢国后在返回的途中又顺手灭了虞国。这是贪小便宜而坏大事的典型。 
    公元1958年,中国人以火箭般的“大跃进”速度赶超英美,结果是经济大倒退。这是“欲速则不达”的典型。 
    国家大事如此,个人事务也是一样。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也就是这样的意思。但面对现实,谁又没有“近视”而急功近利的时候呢?既然如此,就请把圣人的话铭诸座右,时常提醒自己吧。 

1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此句出自《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大意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要像水一样的淡泊,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如糖饴一样甘浓,君子之交虽然淡泊,但精神世界亲密无间,小人之交虽然甘甜,却往往心口不一难免决裂。 

1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释】 
       (1)建言:成语、立言。“建言有之”犹如平常所说的“常言道....”、“古人话说...”这通常都是借常言以陈己见。 
       (2)善贷且成:贷即借贷﹑借力之义,义指提供一种最终将撤离的帮助。提供一种最终将撤离(或逐渐撤离)的帮助以扶植各种存在成长、自立就是“善贷且成”。老子认为帮助万物要“辅万物之自然”,帮助者要“为无为”。这就是说帮助万物要达到使万物无需扶植而自立的程度,并使自己的帮助、扶植成为不必要而退步抽身。所以,道辅万物之自然是“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大加嘲笑──觉得除非作为笑料,简直不值一提!所以,成语有说:使人明澈的道似乎让人懵懂愚昧;使人顺利进取的道似乎让人消极后退,使人处事平易的道似乎让人曲折坎坷;大道之德使人觉得空无着落(难以用确定的价值标准作把握),一片纯白的境围使人觉得像是有污渍;普润之德使人觉得有欠缺,使人行有所成的德似乎让人慵懒怠惰;被最终认定的本真存在让人觉得它是污浊混成,普遍的框架坐标让人捉摸不到它的边隅;无不涵纳的整体存在无须急于求成,洪大的乐音缺少可让人辩别的和声,整体共同的普遍形态没有可确定的具体形态——道没有任何谓词可资界定的确定名状而归于无名。只有道,才最善于借力给万物而成就万物! 
【评析】 
       本章是对有关道与德的思想观念的解释说明。老子指出了不同的人对他的劝道言谈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充分罗列了对他所推崇的道与德的众多可想见的理解。他肯定这些理解是合理的,那与他所说的道与德太过普泛太过超越的本性有关。但是,他强调:他所推崇的道与德是的确可以用一种“善贷”的方式帮助人们完成各种行为目的的。 
       老子由于要突显他的道可以不必借显学成见的光而“摸黑”行进,因而往往给人以似乎是在提倡愚昧无知的印象;由于特别强调保持充分的柔弱犹豫的必要性而给人以消极保守的印象;由于主张撇开对一切余食凭恃的依赖而给人以一直行走于未知而不确定的旅途的印象;他所说的以混沌无名为玄德的德是超越以仁为全德的伦理之德的,这种德难以用通常的价值标准作把握;同道之德超越伦理之德而有所不德的表现似乎是一种欠缺;它因顺自然而平易行进的境地表现似乎是一种慵懒怠惰......所以,觉得老子“若昧”、“若退”、“若颣 ”、“若谷”、“若不足”、“若偷”的确是许多未作深入理解的人们最容易产生的误解。抓住这些外观表现作为老子的精神实质而横加指责,或“若存若亡”、或“大笑之”的“中士”、“下士”,古今中外都是代有人在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所推崇的道的确是使人明澈在途的道,使人顺利进取的道,使人处事平易的道;他的超越伦理之德而有所不德的德是对人类各方面行为境地的综合评估,这种综合评估可以使我们暂时超越自己的价值感情而去欣赏“盗亦有道”、阴谋家也有德,或“赖仑也有下数儿”,从而获得对人类行为的全面认识。这些都是非常富有意义的,是老子道论潜藏于柔弱退让、消极保守的表象这下的核心真髓。 
       为了显示那些可想见的理解的合理性,老子用“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等日常体验作类比。这种类比其实就是说:规范的普泛化使得规范的框架体系显得难以捉摸;类的整体性使得类的特性趋向一般;当一切原本特立的“有名”趋于“大”时,它就与它的对立面或映衬背景相融合而呈现出某种不确定的“混沌”品性;同理,道作为无“成”而无不“成”的整体表征,他的形态不能用任何具体的形态相比拟,它的普适的行为范式也不可能完全用某一确定的规则组合作模拟,因此,道必然是隐于无名的。这些解说都是非常富有说服力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老子如此特意地表示自己对那些理解都已有所预见并加以解释,正是这位古代圣人希望人们不要误解他的思想的期盼的流露。所以,对老子道论的某些看似显然悖错的说法,我们不妨在再深究一层的基础上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望看到,老子是在提出一个多么完整而卓越的“一般行为体的普遍行为规范论”。 

【译文对照】 
   原文为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 
   (原文)               (译文) 
     四十                   四十 
 上士闻道,             道性深厚的人听了道, 
 堇能行之。             尽其所能地勤奋努力去实践它。 
 中士闻道,             道性若明若暗的人听了道, 
 若存若亡。             似相信似不相信。 
 下士闻道,             缺乏道性的人听了道, 
 大笑之。               哈哈大笑地嘲笑它。 
 弗笑,不足以为道。     若不被这种人笑话,道就不能被称为道了。 
 是以建言有之曰:       所以(古人)立言于此说: 
 明道如费,             光明之道好象暗昧, 
 进道如退,             进取之道好象退守, 
 夷道如类,             平坦之道好象偏僻不平, 
 上德如谷,             崇高之德好象低洼的川谷, 
 大白如辱,             洁白之色好象似污浊, 
 广德如不足,           宽广之德仿佛有所不足, 
 建德如偷,             刚健之德好象行藏匿迹, 
                      (建立德行或功业就好像怕别人知道,) 
 质真如渝,             纯真的品质好象空虚, 
 大方无隅,             大方之形没有边角, 
 大器晚成,             贵重的器物往往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大音希声,             最大的声音听起来反而无声, 
 大象无刑,             最大的形象看起来反而无形, 
 道葆无名。             道隐藏在无名无形之中。 
 夫唯道,               也只有道, 
 善始且善成,           才能使万物善始而且善终。 
 (仅供参考)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注释 
    倚:倚靠;伏:隐藏。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更多: 
    【道德经章解】《老子》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与老子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学生作文: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淮南子》里有一篇这样的故事:住在边塞上的一个老头儿,一天丢了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此何遽不为福乎?”几个月后,这匹马果然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了一匹上好的胡马。 

  当然,并非每个人丢了东西后都能失而复得。那么这些人是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呢?还是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态度呢?我想,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因祸得福,否极泰来”……瞧,先辈们给我们多少有关得失的阐述,我们还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以得失为唯一标准来衡量每一件事的意义吗?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确,许多事物都有两面性,福祸是相依相存的。得失、利弊也是如此。 

  一件事情对你造成了影响,乍一看,似乎是你的一个损失,仔细一分析,或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却正好弥补了你在该方面的空白,使你下一次做同样的事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得与失,把握好得与失这架刚好平衡的天平。不要因为“得”而沾沾自喜,乐不可支,也不该因“失”而怨天尤人,痛不欲生。君不见,历史长河里有那么多人在得失间作出了艰难的选择。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却得到了千古美名。 

  文成进藏,远嫁吐蕃,她失去了亲人的关怀,失去了待在皇宫里欢乐、舒适的生活,却得到了西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也得到了坚贞纯洁而又伟大的爱情,更换得了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和平友爱的情谊。 

  保尔·柯察金为了祖国的安宁与繁荣,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失去了健康,成了残疾人,但他“残疾”却不“残废”,他得到了千千万万青少年、中年、老年人的尊敬与崇拜。 

  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却得到了后世千万人民的尊敬。 

  当然,也有许多反面事例。 

  吴三桂投降清政府,虽然得到了“平西王”这一高官与天下第一美女陈圆圆,却失去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骨气,必将遗臭万年。 

  秦桧害死岳飞,卖国求荣,虽然得到了享用不尽的财富与权力,却失去了清白,必定为千夫唾弃,留下千古骂名。 

  …… 

  回顾历史长河,有关得失利弊的事例不胜枚举,但我们关键是要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让得失鞭策我们不断前进,得自己应该所得,失自己应该所失。 

1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谤讪朝政获罪,下御史台狱,次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七年移汝州。哲宗即位后,入京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哲宗亲政后,被列为元祐党人,贬至惠州、琼州。元符三年(1100)始召还。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苏轼是艺术创作上的多面手,在诗、文、词、书法、绘画等许多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著有《东坡全集》。 



标签:人生哲理  作文素材  
TAG:

相关分类

优秀素材 更新

优秀素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