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习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自主探究的能力——10、《郑和远航》反思
教完了《郑和远航》,我觉得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老师揭示了课题以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哪些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提了许多问题。如“郑和远航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郑和几次远航?到过哪些地方、国家?遇到了哪些困难?有没有取得成功?”“郑和远航的意义何在?”等等。学生有许多的问题迫切希望得到解决。就在学生的热情高涨的时刻,老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个个踊跃发言,刚才提出来的问题基本在学生的预习中得到了解决。
在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字词理解方面也很好地体现了这堂研究课的目的。学生通顺、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没有课前认真的阅读是办不到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很到位,说明课前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独立完成的。所以,我认为在预习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0、《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
不足之处:
1、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没有很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时间安排不合理,复述这一重点内容没有突出来。
3、课堂上学生自读时间还应再充足些,以便更好地感悟文本。
走近郑和,走进历史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郑和,一位家喻户晓,从事航海下西洋28年的三保太监。是他带领明朝士兵,穿越千山万水,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因此,郑和远航是个历史性的突破。他代表了明朝对各国的亲切问候,更代表了所有华夏女儿呼唤和平的心愿。
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
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马丽丽老师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她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文章重点:“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既能读进去,又能读出来,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中以情促趣,她设计的“小小评论家: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拓展深化,学生领悟到的郑和远航是生命的远航、自信的远航。马老师通过“读”与“想”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本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教给学生如何看待历史、看待历史人物,用辩证的思维思考,诚然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短短的课堂几十分钟,历史之远,原因之复杂,内容之多,不可能一下子作出判断,甚至有些茫然。例如郑和的七次远航,到达了30多个国家,马老师在课上传达了在现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是较容易的,这一点还有待商榷,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出过国,更何况是30多个国家,应从这种思辨得出郑和在600多年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出使那么多的国家是多么的不容易。
马老师的课虽然只有四十分钟,但是,教给孩子们的远远超过一节课,大量的知识储备,大量的资料辨析,这节课的容量之大,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角度之多,真值得我们好好的去研究。课堂上的结束,肯定不能阻止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思考。
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让这些在阳光下生长的花朵,沿着前辈为他们铺的路,脚踏实地的走,成为祖国的强者,在世界播撒和平的种子,让和平之花开满人间。
《郑和远航》课后反思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虽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篇幅较长,教这样的文章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捕捉空白,升华认识。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捕捉文章的空白,给与学生思维的锻炼,一次,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习“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深入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学生说得很空洞,并不是真正深入文章的深处去体会的。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创设一些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如果补充些航海知识的介绍,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介绍,可能对学生理解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更有帮助。
13、《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秦兵马俑》的第二课时,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还是以过渡段为中心,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为,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仔细
读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保证一定阅读时间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倒是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可由于交流汇报占了许多时间,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倒是少了,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而且教学没有抓住重点。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时间几乎是平均分配,教学节奏没有变化。或许,在教学中,我可以先以“将军俑”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他的鲜明形象,并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再让学生照样子来介绍分析其它的兵马俑。这样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渔”,而且也不至于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
另外,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和几张图片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够的。还应该利用一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而在这点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为课前没有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只是教教材,而没有做到“用教材”,没有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学生徜徉在求知的海洋中——评王剑忠老师执教的14、《埃及的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由于课文属于说明文,通常会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课堂通常也会显得沉闷。但王老师在教学时,能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材,一扫教者疲学者累之态,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如浴春风,尽情的徜徉在求知的海洋中,让听课老师的眼睛也为之一亮,给人以深切感受。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显得尤为突出。
例如:
师:通过刚才我们读课文,已经对金字塔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挑一点给老师们介绍一下吗?
生: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的轮廓有点像汉字的“金”,所以称它为金字塔。从这儿我知道了埃及金字塔名字的来源,还跟我们的汉字有关呢!
生:我觉得埃及的金字塔非常高。你看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从这些数字里可以看出埃及金字塔非常的高。师:你读得可真仔细,观察相当敏锐!
生:你们知道吗?埃及的金字塔其实就是法老死后的坟墓。
……
师: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仔细!相信你们对埃及的金字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
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
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但王老师并没有将它们生硬的凑和起来,形成共性,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平等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王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在引领学生,用语言、神情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而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里,学生学得舒心、学得轻松也学有所乐。例如老师说:“上节课导游阿里带我们去坦桑尼亚的米库米天然动物园游览了一番,今天导游阿里到了我们中国,如果让你给他当导游,你会向他介绍什么地方呢?”学生兴趣盎然地介绍了浙江杭州西湖、安徽黄山、桂林山水、北京故宫等风景名胜。王老师饱含激情的对学生们说:你们知道的还真多呢!再如:老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的空中俯瞰图象时,说:“要是你来到埃及金字塔跟前,你最想了解什么呢?”诸如此类的充满人性化的语言,使学生一下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里,老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共同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扎实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技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课程目标(阶段目标5~6年级)中也明确地指出:对于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本文《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在重点介绍埃及金字塔的特点以及建造方法时,使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对于这些说明方法,学生如何了解、掌握呢?王老师在教学时让同学细读课文后,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进而让学生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方法?学生有的说,我从“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里我知道作者在介绍时用了举例的方法;有的说,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从而可以看出用了列数字的方法,马上有同学补充还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细细品读中,学生还发现了假设,以及介绍时所用的设问的手法。光了解这些说明方法还不够,王老师还趁热打铁设计了一个练习,来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如:埃及金字塔很高。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很大。
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很大,相当于。
学生在这种尝试练习中,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显得扎实有效。难怪有同学说道:“我们以后写相关作文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方法,把自己的文章写好。”
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文本教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武装头脑,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
[4]
www.gaofen123.com
在预习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自主探究的能力——10、《郑和远航》反思
教完了《郑和远航》,我觉得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老师揭示了课题以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哪些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提了许多问题。如“郑和远航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郑和几次远航?到过哪些地方、国家?遇到了哪些困难?有没有取得成功?”“郑和远航的意义何在?”等等。学生有许多的问题迫切希望得到解决。就在学生的热情高涨的时刻,老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个个踊跃发言,刚才提出来的问题基本在学生的预习中得到了解决。
在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字词理解方面也很好地体现了这堂研究课的目的。学生通顺、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没有课前认真的阅读是办不到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很到位,说明课前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独立完成的。所以,我认为在预习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0、《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
不足之处:
1、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没有很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时间安排不合理,复述这一重点内容没有突出来。
3、课堂上学生自读时间还应再充足些,以便更好地感悟文本。
走近郑和,走进历史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郑和,一位家喻户晓,从事航海下西洋28年的三保太监。是他带领明朝士兵,穿越千山万水,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因此,郑和远航是个历史性的突破。他代表了明朝对各国的亲切问候,更代表了所有华夏女儿呼唤和平的心愿。
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四)》相关文章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四)
-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秦兵马俑》说课稿
-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一)
-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二)
-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三)
-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四)
-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五)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四)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四)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四)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四)